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753个条目

群辯法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群辯法(Synectics)

目錄

什麼是群辯法

  從企業的角度,群辯法是指企業的主管人員挑選若幹性格、專長各異的人員座談,自由交換看法,無拘無束地討論,以發展新的構想,發生更多的好創意。

  從教育的角度,群辯法是為鼓勵學生增強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教學模式應該是具有一定靈活性的、可變性的,讓學生各種不同的發展欲望得到充分表現;在模式的結構與程式中要體現有利學生開展發散思維、求異思維,允許並鼓勵學生質疑、提問、標新立異

群辯法的模式[1]

  群辯法模式是戈登William Gordon)及其同事開發的,最初運用於工業生產,後來在課堂教學中推廣應用。所謂群辯法就是指在集體中交流不同意見,利用非理性力量達成新的理解的創造性過程,此用於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群辯法模式的理論基礎

  強調運用無理性和情緒的力量,為解決問題提供新穎的思路和新的可能性。戈登認為,儘管客觀的分析和觀察對解決問題是重要的,但運用移情、想象和情感的能力同樣是重要的,且創造性通常來自思維的無理性因素。此模式的運用宗旨即在於加強思維的無理性因素,突破解決問題的常規局限,探索創造性解決問題的途徑。

高登描述了群辯法的五個原則

  • 遲延。首先尋找觀點,而不是解決問題的答案。
  • 目標自主。讓問題自生自來,自然形成目標。
  • 利用共同點。利用熟悉的事物作為邁向陌生事物的跳板。
  • 深入與超脫。對問題的具體特點,交替採用深入研究和超脫思考兩種方法,以洞察其全貌。
  • 利用隱喻。利用錶面上不相關的偶然的事件,提供類比,以成為新觀點的來源。

群辯法的特點

  集體中運用群辯法不僅可以增強團體的創造力,而且可以通過個體間相互的思想激發,提高個體的創造力;另一個優點是鼓勵學科之間的聯繫。各種不同觀點衝突、融合的過程促使師生超越人為的學科界限尋找突破點。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葉德衛.對美國中小學課堂教學模式的認識與思考[A].《發展路上》[C].廣西師大出版社。2005.06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ixi,Dan,林巧玲,otf125.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群辯法"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