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1个条目

精神暴力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精神暴力(Mental Violence)

目錄

什麼是精神暴力

  精神暴力(Mental Violence) ,指的是互動雙方在產生衝突時,一方,即暴力實施者(the Exe-cuter of Mental Violence)不是直接侵犯對方,即暴力承受者(the Victim of Mental Violence)的身體,其損害事實也並非表現為軀體的損害、生命的喪失,而是無視對方可能因此引發或者已經引發的不良反應,有意識地採取一種非常態的行為,包括不合作、孤立甚至攻擊性的語言來破壞對方對行為的正常期待或者干擾對方的正常行為取向,由此在對方精神上、心理.上造成刺激、傷害等一種無形損害。其損害事實主要表現為導致他人痛苦、憤恨委屈等不良情緒及缺乏理性選擇行為方式的可能性而因此構成精神上、心靈上的創傷。

  精神暴力是指,對被害人的精神施加暴力,而使被害人的身心造成傷害的行為。肉體暴力之外的另一種暴力。這種暴力作為武器,代替不寬容的心將憤怒投射到我們身上,它不能夠把我們打得鼻青臉腫,但足以讓我們的心靈受傷。具體的行為有,言語的威脅,污辱,誹謗中傷,無視,傷害自尊心等。也許心靈的傷和肉體的傷一樣,忍忍也就疼過了。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也已經逐漸瞭解到,選擇婚姻就應該同時選擇在婚姻中學會忘記,對不寬容的人和事寬容。

精神暴力的行為

  1、一方對另一方經常性的威脅、恫嚇、辱罵造成對方精神疾患的;

  2、以傷害相威脅,以損害傢具、傷害動物、打罵孩子相恫嚇造成對方精神恐懼、安全受到威脅的;

  3、為達到精神控制的目的對配偶經常性的當眾或私下惡意貶低、羞辱、挖苦、奚落、嘲笑、謾罵致對方不堪忍受的;

  4、經常刁難、干涉、猜疑、阻止限制對方行動自由,影響對方正工作生活的。

精神暴力類型[1]

  1、家庭精神暴力   近年來,國內調查發現,精神暴力在家庭暴力中的發生頻率逐年上升,有的地區已占到70%以上。中國法學會關於全國家庭暴力現狀的一項社會調查表明:在發生矛盾的家庭中有88%會出現夫妻雙方互不理睬的現象: 30%會出現一方負氣摔門而去或摔東西的行為: 48%會出現互相辱罵的現象。另外,在知識分子家庭中冷暴力也日趨增多,夫妻雙方在產生矛盾時,相互表現得冷淡、輕視、放任和疏遠,而最明顯的特征就是漠不關心、將語言交流降到最低限度、停止或敷衍性生活、懶於做家務。

  家長對孩子施加精神暴力往往是不經意的。很多家長認為孩子是自的附屬品,如何教育任由自己,完全不顧孩子的感受。一旦孩子無法滿足他們過高的期望,就諷刺挖苦、惡言辱罵。

  2、校園精神暴力

  老師對學生的精神暴力包括:無視學生的存在、對學生漠不關心:一味批評,教育變教訓:動輒以嚇唬、威脅的語氣來批評學生:一些教師還肆意侵犯學生的隱私,如私拆信件、查閱日記、私翻書包等。

  3、職場精神暴力

  職場精神暴力2008 年9月某人才招聘網站進行了職場精神暴力的專題調查,結果顯示,81%的職場人曾經遭遇過職場冷暴力,而且呈逐年增長之勢。其中,精神上的漠視和打壓、逼人自動辭職以及精神虐待排在了前三位。70.1 %的人表示,職場冷暴力來自於領導,其次是來自於同事。主要表現為:不切實際的工作安排;一旦出現錯誤時過重地指責和批評:還有一種相反的表現就是架空:儘量不用你,尤其是重要工作不會派給你,讓你受盡冷落、感覺空虛,逐漸自我否定;有意識地漠視,在應該有工作聯繫的過程中,故意疏遠和漠不關心,把語言交流降到最低限度,或者雖然語言上有交流,卻是冷言冷語、譏諷挖苦。

  5、網路精神暴力

  網路精神暴力如今, 隨著網路越來越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網路精神暴力也有蔓延的趨勢。如果說青少年“爆吧族"還只停留在虛擬空間的相互攻擊、口誅筆伐,那麼“人肉搜索”就已經將網民肆意的道德審判直接介入到了當事者的真實生活。我們不能否認"人肉搜索”在輿論監督上發揮的巨大威懾力,但由於管理和素質兩方面的缺失,討批評常常演變成惡言謾罵,甚至歪曲事實、造謠中傷,給當事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創傷,將虛擬世界的暴力蔓延到了現實世界。

精神暴力出現的原因[1]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普法力度的不斷加大,公民法制意識顯著增強。施暴者懼怕如果實施身體暴力,弄不好會官司纏身:在受教育程度較高的群體中,往往也顧忌“君子動口不動手”這種社會約束。因此,"硬暴力”在各種限制之下有所減少,而精神暴力具有隱蔽性、延遲性,可謂“殺人不見血”,目前法律上也缺乏明確界定,所以人們往往忽視它的存在。加之精神暴力的實施者多為父母、教師、領導,他們大多具有制度賦予的權威,實施暴力時也往往被認為理所當然,發生嚴重後果時也容易獲得社會輿論的同情。另外,社會競爭日益加劇,生活壓力加大,卻沒有對應的社會機構提供恰當的疏導和支持,這也是造成精神暴力泛濫的原因。

  從個體因素來講,精神暴力的施暴者大多具有神經質、低自尊的個性特征,這種個性又使他們容易出現焦慮、抑鬱、緊張、易怒等心理癥狀,使他們對外界的刺激反應較為強烈,情緒易於發動而又難以平靜。一方面,施暴者能得到家庭和外界的客觀支持較少,他們內心擁有的主觀支持則更少,較少有受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感體驗。另一方面,受害者自身消極的態度和應對行為,也助長了精神暴力的發生。如對精神暴力採取接受和容忍的態度,或者給對方還以顏色,以暴制暴。而且,心理健康問題可與精神暴力因果交織,形成惡性迴圈,即正遭受心理癥狀困擾的人容易出現施暴行為,反過來,施暴行為又可以加劇原本的問題或增加新的問題。

精神暴力的危害[1]

  網路精神暴力的蔓延,不但對當事者造成精神傷害,而且影響民眾的客觀判斷,妨礙社會公正的實現。精神暴力往往會嚴重影響受害者的心理健康,導致焦慮、抑鬱、人際關係障礙等不健康心理的發生率明顯升高,也容易引發受害者行為異常,如沉迷上網、抽煙、酗酒、吸毒,甚至有可能走上自殺或報複殺人的道路。 未成年人長期遭受精神暴力,會影響健康人格的形成,其負面影響可能持續終生。由於受到教師的呵斥和孤立,學生可能會對教師產生抵觸等消極情緒,從對教師個人的排斥發展到對學習的全面排斥,導致厭學、焦慮等不健康心理的產生。特別是教師的當眾辱罵加上同學的輕視和嘲笑,可能會導致他們仇視教師、仇視學校。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仇視心理和敵對情緒將泛化、投射到周圍所有的人與物,給社會帶來種種惡果,甚至導致犯罪。父母的精神暴力往往使孩子終日神經緊張、提心吊膽,養成怯弱無能、膽小自卑的性格,或者認同父母的暴力方式,成年後成為施暴者。

  職場精神暴力將會導致人際關係疏離,集體缺乏號召力和歸屬魅力,影響單位目標的實現。員工的不團結容易導致小團體的形成,不顧集體原則、近親遠疏、任人唯親,形成低俗文化氛圍。

  網路精神暴力的蔓延,不但對當事者造成精神傷害,而且影響民眾的客觀判斷,妨礙社會公正的實現。

精神暴力應對策略[1]

  第一,學會用法律保護自己。曾有學者呼籲將實施精神暴力的行為納入法律調整的範圍,要求明確禁止精神暴力,同時制定對受害者的特別保障程式。但因為精神暴力是具有隱蔽性的人際矛盾,問題較為複雜,所以,需要受害者認清現狀,及時用法律保護自已。

  第二,宣傳教育,提高社會知曉率。提高民眾對精神暴力的認知度,加強杜絕精神暴力的群體意識非常必要。社會也應成立相應的機構。進行職場人際溝通培訓、婚姻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親子交流的指導。我國有學者曾對社區家庭進行過健康教育,主要內容是夫妻交流技巧、夫妻矛盾解決方法、明確夫妻關係中的潛在間題等。結果顯示,社區家庭暴力的發生率顯著降低,家庭生活質量得以改善。

  第三,冷靜處置,隨機應變。對個體而言,如果遭遇精神暴力,首先要保持冷靜,千萬不要大吵大鬧。然後分析原因,可以與對方主動交談,逐步地、真誠地進行溝通。如果無效,切忌一味隱忍。要敢於說“不",要明確表達自己的意見,以免助長對方的施暴行為。當我們為人師表,為人父母、成為管理者時,更需要提商自身的溝通技能,熟悉教育和管理的自身規律,運用科學有效的方法。

  第四,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與支持。對於施暴者,針對個性缺陷和心理問題,除了必要的懲治和教育以外,也需要心理干預、醫學千預和社會支持。而且,這種支持不僅是客觀上的情感支持,更重要的是教會他們如何去感受和體驗被支持,被理解、被尊重的感覺,使他們更好地控制和表達情緒,更順暢地進行人際溝通。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1.3 劉文娟,季建林.精神暴力是把軟刀子[J].家庭健康,2010(5):10-11.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刘维燎,33.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精神暴力"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