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分法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等分法也是國際上經常使用的研究手段之一。其原理是將全部居民(家庭)按其收入水平由低到高順次排序,然後依次按相同人數分組,如分為5個收入組。通過計算和比較各收入組的收入在總收人中的份額或者不同收入組的平均收人的差距,可以得到全體居民總收入按收入組分佈的情況。
等分法的常用分析指標[1]
等分法是一種常用的方法,具有相對簡單、直觀和容易理解的特點,能夠被用於各類收入主體的收入關係研究當中。但是,等分法沒有形成一個綜合的數值來體現總體收入分配的均等性。為了彌補這一缺陷,便於廣泛地比較,學者們在等分法原理的基礎上,對其中的部分等分法比較形式進行了定義。經常使用的分析指標有:
(1)阿魯瓦利亞指數,是收入最低的40%人口的總收入占全體人口總收入的份額值,最高值為0.4。該指數越小,表示收入差距越大。
(2)庫茲涅茨指數,也叫相對收入階層分佈,它通常以收入最高20%人口的收入比重表示,最低值為0.2。該繫數越高,表示收入差距越大。
(3)收入不良指數和歐希瑪指數。這是兩個比較接近的指標,其中,收入不良指數又稱五等分法,是指用收入最高的20%人口的收厶份額與收入最低的20%人口的收入份額之比來說明總體收入差距程度;歐希瑪指數是指收入最高的10%人口的收入份額與收入最低的10%人口的收入份額之比。這兩個指標的最低值為1,指數越高,表示收入差距越大。
(4)絕對極比,指最高收入組的平均收入與最低收入組的平均收入水平之比。
(5)相對極差,指極差(最高收入與最低收入差額)與總體人均收入之比。以上的特定指數或許其名稱沒有得到普及,但是這些方法因其易於理解而被研究者廣泛採用。
- ↑ 張小平,王迎春.轉型期我國收入分配問題研究[M].科學出版社,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