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空間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第三空間(Third Space),又叫異質空間
目錄 |
第三空間由美國學者愛德華·W·索亞(Edward W. Soja)提出並運用的一個重要跨學科批評概念。
一種解釋:如果可以把“第一空間”稱之為“真實的地方”,把“第二空間”稱之為“想象的地方”,那麼,“第三空間”就是在真實和想象之外、又融構了真實和想象的“差異空間”,一種“第三化”以及“他者化”的空間。或者說,“第三空間”是一種靈活地呈現空間的策略,一種超越傳統二元論認識空間的可能性。
另一種解釋:人的日常生活主要分佈於三個生活空間,即第一空間(居住空間),第二空間(工作空間),第三空間(購物休閑場所)。要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必須從三個生活空間同時去考慮。
而生活質量的提高又往往表現為第一、第二生活空間的逗留時間減少,第三生活空間的活動時間增加。因此,必須把提高第三生活空間的質量作為人們生活質量的關鍵點。現代商業業態的戰略規劃性恰恰表現在如何精心定位規劃第三生活空間。
第三空間”概念的直接來源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列菲弗爾(H. Lefebvre)。這位終身漂泊的知識分子對人類存在的空間性、歷史性和社會性具有先知般的領悟,並創造了一套貫通現代世界複雜情境的研究方法,在跨學科立場上把握日常生活和空間生產的辯證法。
第三空間就是在真實和想象之外、又融構了真實和想象的“差異空間”,一種“第三化”以及“他者化”的空間。或者說,“第三空間”是一種靈活地呈現空間的策略,一種超越傳統二元論認識空間的可能性。
“第一空間”的透視法和認識論模式,關註的主要是空間形式之具體形象的物質性,以及可以根據經驗來描述的事物;“第二空間”是感受和建構的認識模式,它是在空間的觀念之中構想出來的,緣於人類的精神活動,並再現了認識形式之中人類對於空間性的探索與反思。
- 星巴克之消滅第三空間[1]
星巴克眾所周知的文化之一,就是倡導讓門店成為消費者的“第三空間”,按如今與阿裡的合作力度來看,“第三空間”離被消滅又近了一大步。
“第三空間”是星巴克的起家的根本“第三空間”,講的是人們需要有一個公司與家庭之外的非正式公開場合,可以將憂慮丟到一邊,放鬆下來享受社交樂趣。這個概念並非舒爾茨首創,嚴格來說由社會學教授奧登伯格提出。但在星巴克不斷做大的過程中,舒爾茨發現了咖啡廳有成為“第三空間”的潛力。
從很早開始,星巴克的門店設計就開始為營造一個“第三空間”的氛圍服務,並有意開始打造星巴克自己的社區文化。這也讓星巴克的門店設計成為零售業的經典案例。
馥郁的咖啡香氣、舒緩的音樂、柔和的燈光、舒服的沙發,構成“第三空間”早期的樣子。
舒爾茨就曾在自傳《一路向前》中喊出“讓三明治滾出星巴克”。原因就是這會影響星巴克店內濃郁的咖啡香氣,並讓星巴克“專註咖啡”的品牌形象不純粹。
星巴克粉絲非常願意分享的這種故事:長期在一家星巴克消費,與伙伴成為朋友後,自己的口味被伙伴摸得一清二楚,點單時一個眼神就行。不時還能體驗一下好豆子和隱藏菜單。“黑話切口”、手寫的咖啡杯、利於顧客與伙伴交流的動線設計,都是圍繞著提升社交屬的定下的細節。鼓勵顧客與顧客、顧客與伙伴產生更多連接,是星巴克試圖圍繞社交建立的社區文化。
在星巴克,消費的其實不是咖啡,而是空間。但“第三空間”早已經開始了變化。
- ↑ 科技唆麻.為什麼說星巴克的“第三空間”失靈了.虎嗅,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