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7个条目

社會助長作用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社会促进现象)

目錄

什麼是社會助長作用

  社會助長作用又稱社會促進現象,是指當他人在場或與他人一起活動時,個體行為效率有提高的傾向。也就是說,在做某一項工作時,個體和別人一起做往往做得又快又好,比一個人單獨做時效率高。

  1897年,特裡普里特(N.Trip1ett)在《美國心理學雜誌》發表了一項目的在於考察他人在場和競爭個人行為的影響的實驗報告。實驗是這樣進行的。他讓被試在三種情境下,騎車完成25英里的路程。第一種情境是單獨騎;第二種情境是讓一個人跑步伴同;第三種情境是與其他騎車人競賽。結果表明,在單獨騎時,平均時速為24英里;有人跑步伴同時,平均時速為31英里;在競賽的情況下,平均時速為32.5英里。這個報告引起了社會心理學家極大的興趣。以後,從1916—1919年,F.奧爾波特哈佛大學進行了一系列這方面的實驗。結果證實,一個人單獨做一項工作往往不如一群人一起做同樣的工作效率高。也就是說,個體在群體中活動有增質增量的傾向。他把這種現象稱為社會助長作用。

社會助長作用的產生原因

  F.奧爾波特解釋產生社會助長作用,有這樣幾方面的原因:

  1、多數人在一起活動,增強了個人被他人評價的意識,從而提高了個人的興奮水平。

  2、與他人一起活動,增加了相互模仿的機會和競爭的動機

  3、減少了單調的感覺和由於孤獨造成的心理疲勞

社會助長作用與社會阻抑作用

  研究也發現了與社會助長作用相反的情況,即個人和別人一起做一項工作時,做得又慢又差,比一個人單獨做時效率低。這種由於他人在場或與他人一起活動,而造成行為效率下降的現象被稱為社會阻抑作用

  研究表明,這取決於活動的性質和個體技能熟練的程度。在複雜的腦力活動中,群體情境對個人有干擾作用;在簡單機械活動中,群體情境對個人有助長作用。但即使在簡單活動中,也只有在個體已經十分熟練地掌握了活動技能的情況下,群體才有助長作用,否則也有阻抑作用。

  扎瓊克和卡特萊爾(R.Zajonc & N.Correll,1967)等人的實驗,進一步證實了這種解釋。他們讓被試在獨自一人和群體一起兩種情境中學習單詞配對錶。配對單詞有兩類。一類由同義片語成,學習起來非常容易。另一類由無關單片語成,非常難於學習。結果表明,在容易的工作中,群體背景有明顯的社會助長作用;而在困難的無關單詞配對的工作上,效果正好相反,群體背景帶來了社會幹擾,成績反而不如一人獨自完成的情況。扎瓊克對社會促進作用和社會阻抑作用提出共同的原因解釋。他認為,他人在場提高人的一般動機水平,而動機水平的提高會加強優勢反應。由於簡單而熟悉的行為,正確反應占優勢,他人在場加強這種反應,從而提高了行為效率。而個人在完成複雜、困難、生疏的任務時,不正確的反應占優勢,他人在場提高動機水平的結果是強化不正確的反應,防礙任務完成,所以有阻抑作用。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根據活動的內容、工作的性質,以及個人的特點來安排工作和學習的環境,利用群體情境的社會助長進作用,避免阻抑作用,從而提高活動效率。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Zfj3000,刘维燎,上任鹅陈.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社會助長作用"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