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勞德·亨利·奧爾波特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弗勞德·亨利·奧爾波特[Floyd Henry Allport 1890.08.22-1978.10.15],美國心理學家,實驗社會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生於威斯康星州的密爾沃基市,逝於紐約州的錫拉丘茲。他的弟弟 G.奧爾波特也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
1919 年,他在哈佛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隨後執教於北卡羅來納大學和錫拉丘茲大學,直到 1957 年退休。他獲得過美國心理學會傑出科學貢獻獎和美國心理學基金會金質獎章。
奧爾波特被認為是實驗社會心理學之父。奧爾波特的社會心理學受行為主義的影響。他重視實驗室研究法,與 W.麥獨孤的本能說形成鮮明的對比。他的社會心理學研究課題所涉及的範圍很廣泛,包括群體實驗、人格評估以及心理學在宗教、工業、政治和社區等方面的應用。他提出的著名理論有社會促進論和從眾行為的 J 曲線假說,也即認為傳統制度規範與個人人格規範不一定相吻合。
他的實驗社會心理學方向對美國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影響長達數十年之久,併為社會心理學從實驗室研究走向現場研究開拓了道路。他在知覺方面也做了一些研究,提出“指向狀態說”,認為知覺經驗的方向受心向、態度、價值觀、需要等機體因素的影響。
他認為必須利用行為主義和實驗主義來研究社會心理學。他的理論取向是社會心理學,強調社會心理學應該研究個人在社會環境中的行為和意識。
其關於人格的理論研究成果可概括如下:
人格特質是指行為的一些基本方面,用它們可以從整體上去描述和評價人。人格主要是一個社會事實。
奧爾波特對社會心理學的最著名的貢獻之一是與行為相一致的J曲線假設,在這一假設里,機構的標準和人格的標準並非一致。他率先研究了態度的發展,這是一個極受歡迎的領域。他抨擊了諸如“群體精神”那樣的虛構群體,以及賦予整個群體以他們自己的人格和歸因的謬見。
- 社會心理學(1924)
- 知覺理論和結構的概念(19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