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37个条目

知識流動渠道管理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知識流動渠道管理

  知識流動渠道管理就是在技術手段的支持下,通過以人為主導的方式增加知識流動渠道數量、提升知識流動渠道質量,進而實現知識的自然流動和受控轉移。它以人為核心的軟管理為主、技術為核心的機器管理為輔,以知識供應環境、知識供應技術和策略為支撐,實現知識在人、組織之間的高效通暢流動。[1]

知識流動渠道管理的背景[1]

  傳統的知識共用理論和方法(實踐社區知識庫、最佳實踐)是建立在對組織和組織中的個人的理性假設基礎上:人具有理性化行為,可以根據一定的因果關係對人的行為進行預測;專家願意與他人分享的知識是其擁有的全部知識或最佳知識;成功的行為模型可以被正確地理解並再利用。但是著名管理咨詢公司 KPMG開展的三次知識管理實踐調查卻顯示:企業在 知識共用等方面缺乏有效方法,員工認為知識管理浪費時間;企業知識需求被忽視。實踐的停步不前使得研究者必須關註理論層面的原因。

  正如艾莉(VernaAllee)所言,組織中的知識就像一個水庫,不僅有靜態意義上的存儲量,還有動態意義上的知識流。知識正是藉助各種渠道不斷進行流動來改變組織的內部知識結構,實現對個人和組織的意義和價值。現有企業知識共用研究對知識在組織內如何流動關註甚少。知識共用這一複雜的活動中,人是知識共用的主體,知識是共用的客體,知識共用過程是連接主客體的橋梁以及知識共用實現的客觀呈現,同時知識共用活動又都受到企業的內外環境影響。現有研究大多從知識共用的主體、客體和環境出發,探討如何從文化、制度、心理和組織結構方面促進知識共用,具體的知識共用過程被遺忘。而恰恰是以知識流動為基礎的知識共用過程決定著知識共用的最終效果。知識流動渠道的通暢程度、豐富程度、易用程度決定著知識共用的最終效果。

知識流動渠道管理的特點[1]

  ①管理的對象包括任何形式的知識流動渠道,既有人際渠道,也有技術渠道,前者占主要地位;

  ②以人為核心,人是渠道的構成主體,也是知識流動的主要載體和主要推動力,技術因素不再是知識活動的主導;

  ③知識流動渠道管理的實質是通過對知識流動渠道節點和環境的維護與控制來實現知識需求的滿足。

知識流動渠道管理的思想[1]

  知識流動渠道管理的思想,強調知識管理的重心不在“藏”而在“用”,為知識共用提供了新的理念和實踐思路。本質上講,知識共用的過程實質上就是知識需求得到滿足的一種途徑。因此,知識共用的過程中也存在知識需求方、供應方和知識供應過程。本文試圖通過知識流動渠道管理來提高知識共用效率和成果,而不僅僅藉助對需求者或供應方的激勵、組織文化的培養。本研究的基點是承認知識管理活動中的個人是非理性的,因此通過文化和激勵機制強迫人們進行知識分享,遠不如承認人們在知識共用上的“自私”,轉而建設更為自然化的、豐富的知識流動渠道來促進人們“自覺自發”地進行知識共用。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1.3 王平.知識流動渠道管理視角下的企業知識共用方法研究(A).圖書情報工作.2009,10:80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Tracy.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知識流動渠道管理"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