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茨勒之謎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什麼是梅茨勒之謎[1]
梅茨勒之謎又稱梅茨勒悖論(Metzler Paradox),是研究一國征收關稅反而給其國內進口競爭性產業帶來負保護效應的理論。由梅茨勒(L.A.Metzler)在其所著《關稅、貿易條件和國民收入分配》(1949)一文中提出。他發現,當外國的進口需求缺乏彈性,同時,關稅征收國的邊際進口傾向又很低時,一國征收關稅會使進口品的價格下降,且下降幅度大於關稅稅額。結果是,進口品不僅在世界市場上變得便宜,而且在該國國內市場上也變得更加便宜。換言之,關稅對進口競爭性產業及其密集使用的生產要素並未產生積極的保護作用,反而造成了消極的反保護效應。於是,進口競爭性產品的生產在關稅征收國將會下降,資源也將從進口競爭性產業轉移到出口產業,儘管該國通過採取關稅保護政策改善了貿易條件,但其進口競爭性產業卻因負保護效應而蒙受損失,這種結局顯然有悖於該國決策者保護進口替代產業的初衷,遂有“梅茨勒悖論”(或“梅茨勒矛盾”)。
梅茨勒之謎的均衡分析[2]
圖中分別為本國和外國的提供曲線,但需要指出,在自由貿易下的均衡點為1,國際貿易條件線為OF,國際貿易條件為k1 = Y1 / X1,本國在商品1X的生產上有比較優勢,出口X1的商品1,進口Y1的商品2Y。
當對商品2進口征收關稅時,本國的提供曲線向左移,新的均衡點為2。本國出口X2的商品1,進口Y2的商品2,從而以較少的商品1換取了較多的商品2。這時外國的提供曲線的區間彈性較小,發生內移,本國的貿易條件得到了較大的改善,新的貿易條件為k2 = Y2 / X2。
征收關稅後,由於在國內市場商品1的相對價格高於國際市場價格,相應地,在本國國內市場進口商品的相對價格也降低,在這種價格條件下,征收關稅後,本國消費者用每單位出口品換取的進口品,比在自由貿易條件下還要多。
對此,我們可從提供曲線的變動上做進一步說明。提供曲線在經過某一臨界點之後向回彎曲,是由於隨著專業化程度提高,生產具有比較優勢的商品的機會成本會越來越高,從而使比較優勢轉為比較劣勢。如果在比較優勢轉為比較劣勢之後,專業化程度仍在擴大,則在自由貿易條件下,就會使得本國向外國提供更多的商品1,而外國卻向本國提供更少的商品2。如果對商品2的進口征收關稅,商品2的進口價格卻只會降低,並且使在國內市場上商品2的含稅價格甚至低於征收關稅前的價格。
梅茨勒之謎說明,如果進口品在國內市場的價格由於征收關稅而下降,就會發生資源轉移的狀況。進口品相對價格下降,出口品相對價格上升,出口品生產將有利可圖,資源會從進口競爭產業轉移到出口產業,出口部門密集使用的要素報酬會提高,收入分配會有利於該國較豐裕的生產要素。梅茨勒指出,如果外國對本國出口品的需求彈性大於本國的出口品邊際消費傾向,本國的進口品價格就會上升;如果本國出口品的消費傾向大於外國的需求彈性,征收關稅後進口品的國內價格就會下降。也就是說,如果外國需求彈性大於1,該結論就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