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型統計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服務型統計是指政府統計機構以統計資料和再加工的統計產品為資源手段,以數據、信息、建議、咨詢、報告等形式向社會公眾、黨政部門等提供的優質高效的統計活勞動。當這種優質高效的統計活勞動成為政府統計機構的一種確定性、規範性的工作和思維模式時,這就是服務型統計。
第一,作為服務的統計具有社會性。服務型統計的社會性首先是表現在統計資料的生成和統計產品的生產和再生產上。我們都知道,統計資料是由統計數據生成的,統計數據的來源是成千上萬的填報單位數據匯聚生產出來的。而作為統計資料的生成本身就具有社會性,亦即源數據的來源具有社會性,它要受到人們對於社會的認識水平以及整個社會的發展水平的相關性制約。服務型統計的社會性還表現在對統計資料再加工而生成的統計產品上。統計是個沒有終點的流程,統計資料的再生產需要更廣泛的社會資源支持。作出一個統計分析,提出一個統計建議,更需要瞭解方方面面的情況,獲取方方面面的信息,才能保證分析和建議的質量。而統計分析和建議質量越高,統計對服務對象的服務質量就越高。所以,統計機構只有在思維觀念中有了服務的意識,才能認真地進行統計資料的生產和加工。服務型統計的社會性也表現在所有的統計資料和統計產品從較窄的使用對象、使用範圍而轉變為全體社會成員共同享有,統計資料、統計產品也從單純統計機構生產轉變為全體共同的統計生產物,統計產品生產的這種社會性趨勢會越來越明顯。人們開始稱統計進入“大數據時代”,我們還應當稱統計進入“大服務時代”。
第二,作為服務的統計具有知識性。知識是服務型統計建設的重要條件,也是服務型統計發展的強大動力與根本保證。統計數據的核算也好,分析建議也好,要保證核算的質量、分析建議的水平,對專業知識技能的掌握、對社會科學相關知識的掌握是先決條件。應當說,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對服務型統計的建設提供了現代手段的支持。統計能作為間接生產力,服務概念的加入使其在理論上具有了可能性,而科學技術的發展則把這種理論上的可能性變成了現實的可能性。統計作為一種間接的生產力,其中無疑將凝結著知識性。這裡至少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統計的生產方式、生產手段已越來越離不開科技手段。二是統計的信息發佈、統計咨詢越來越離不開科技手段。
第三,作為服務的統計具有變化性。統計服務的變化性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體現在統計主體的內涵變化上。統計主體的內涵變化又包括統計人員技能素質的變化、統計生產方式的變化、統計生產工具手段的變化及統計機構管理水平的變化等。統計人員素質好,技能嫻熟,統計生產手段先進,統計生產方式科學,統計機構管理水平高,統計服務的質量、水平就優質高效,否則則相反。二是體現在調查對象及經濟社會發展的變化上。比如近年興起的電子商務、服務外包等新興業態的經濟體,統計就始終沒有找到科學合理的統計反映方式,這顯然會使統計機構無法用數據描述出這兩種新興業態的商業存在狀態,這就影響到了社會管理者對這兩種新興業態商業存在的規制和管理。三是體現在統計服務對象要求的變化上。統計服務對象是由一個個活生生的個體組成,他們具有鮮明的思想性與生動性特征,表現為一個個的獨立人格支配,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思維傾向,那麼作為服務的統計就要隨著服務對象的不同需求而調整自己的服務內容和服務方式以至服務手段。
第四,作為服務的統計具有伸縮性。一是統計數據的獲得。統計存在的首要目的是通過數據反映經濟社會現狀。反映的及時不及時、真實不真實,反映的完整程度如何,是否具有代表性等,其中帶有鮮明的伸縮性特質。換言之,如果統計方法制度科學合理,工作手段先進適用,可能與統計的職業目標就越接近重合,否則則相反。二是對統計服務對象服務的內容、形式、頻率等。將什麼樣的內容提供給統計服務對象,以什麼形式提供,提供多少,什麼時候提供等,並沒有統一的規定和模式。比如,在形式上,你可以用簡報形式,也可以用媒體形式等。在內容上,你是發佈A還是B,抑或A、B都發,等等,都具有相當大的伸縮性。三是為政府公共部門、黨政決策層建言獻策等。與為其他服務對象的服務一樣,統計的建言獻策從內容、方式、頻率等到建言獻策的質量,同樣也沒有統一的標準和規定。
比如,人們的文章可長可短,質量有高有低,提供的方式多種多樣,內容範圍可大可小,我們可以僅僅局限在狹義統計概念之內,就統計數據論統計數據,也可以超出統計數據,以致超出狹義的統計領域進行綜合性分析,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