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型统计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服务型统计是指政府统计机构以统计资料和再加工的统计产品为资源手段,以数据、信息、建议、咨询、报告等形式向社会公众、党政部门等提供的优质高效的统计活劳动。当这种优质高效的统计活劳动成为政府统计机构的一种确定性、规范性的工作和思维模式时,这就是服务型统计。
第一,作为服务的统计具有社会性。服务型统计的社会性首先是表现在统计资料的生成和统计产品的生产和再生产上。我们都知道,统计资料是由统计数据生成的,统计数据的来源是成千上万的填报单位数据汇聚生产出来的。而作为统计资料的生成本身就具有社会性,亦即源数据的来源具有社会性,它要受到人们对于社会的认识水平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的相关性制约。服务型统计的社会性还表现在对统计资料再加工而生成的统计产品上。统计是个没有终点的流程,统计资料的再生产需要更广泛的社会资源支持。作出一个统计分析,提出一个统计建议,更需要了解方方面面的情况,获取方方面面的信息,才能保证分析和建议的质量。而统计分析和建议质量越高,统计对服务对象的服务质量就越高。所以,统计机构只有在思维观念中有了服务的意识,才能认真地进行统计资料的生产和加工。服务型统计的社会性也表现在所有的统计资料和统计产品从较窄的使用对象、使用范围而转变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有,统计资料、统计产品也从单纯统计机构生产转变为全体共同的统计生产物,统计产品生产的这种社会性趋势会越来越明显。人们开始称统计进入“大数据时代”,我们还应当称统计进入“大服务时代”。
第二,作为服务的统计具有知识性。知识是服务型统计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服务型统计发展的强大动力与根本保证。统计数据的核算也好,分析建议也好,要保证核算的质量、分析建议的水平,对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对社会科学相关知识的掌握是先决条件。应当说,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对服务型统计的建设提供了现代手段的支持。统计能作为间接生产力,服务概念的加入使其在理论上具有了可能性,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则把这种理论上的可能性变成了现实的可能性。统计作为一种间接的生产力,其中无疑将凝结着知识性。这里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统计的生产方式、生产手段已越来越离不开科技手段。二是统计的信息发布、统计咨询越来越离不开科技手段。
第三,作为服务的统计具有变化性。统计服务的变化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体现在统计主体的内涵变化上。统计主体的内涵变化又包括统计人员技能素质的变化、统计生产方式的变化、统计生产工具手段的变化及统计机构管理水平的变化等。统计人员素质好,技能娴熟,统计生产手段先进,统计生产方式科学,统计机构管理水平高,统计服务的质量、水平就优质高效,否则则相反。二是体现在调查对象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上。比如近年兴起的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新兴业态的经济体,统计就始终没有找到科学合理的统计反映方式,这显然会使统计机构无法用数据描述出这两种新兴业态的商业存在状态,这就影响到了社会管理者对这两种新兴业态商业存在的规制和管理。三是体现在统计服务对象要求的变化上。统计服务对象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组成,他们具有鲜明的思想性与生动性特征,表现为一个个的独立人格支配,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思维倾向,那么作为服务的统计就要随着服务对象的不同需求而调整自己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以至服务手段。
第四,作为服务的统计具有伸缩性。一是统计数据的获得。统计存在的首要目的是通过数据反映经济社会现状。反映的及时不及时、真实不真实,反映的完整程度如何,是否具有代表性等,其中带有鲜明的伸缩性特质。换言之,如果统计方法制度科学合理,工作手段先进适用,可能与统计的职业目标就越接近重合,否则则相反。二是对统计服务对象服务的内容、形式、频率等。将什么样的内容提供给统计服务对象,以什么形式提供,提供多少,什么时候提供等,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和模式。比如,在形式上,你可以用简报形式,也可以用媒体形式等。在内容上,你是发布A还是B,抑或A、B都发,等等,都具有相当大的伸缩性。三是为政府公共部门、党政决策层建言献策等。与为其他服务对象的服务一样,统计的建言献策从内容、方式、频率等到建言献策的质量,同样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定。
比如,人们的文章可长可短,质量有高有低,提供的方式多种多样,内容范围可大可小,我们可以仅仅局限在狭义统计概念之内,就统计数据论统计数据,也可以超出统计数据,以致超出狭义的统计领域进行综合性分析,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