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優質量成本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最優質量成本(Best Quality Cost/Optimum Quality Cost)
目錄 |
最優質量成本,即質量成本的最優分佈,是指生產出最優質量的產品,所用的最少的質量成本。對於最優質量成本的評價,存在傳統觀和現代觀兩種觀點。
一、最優質量成本的傳統觀
最優質量成本的傳統觀認為,控製成本(預防成本和鑒定成本)與故障成本(內部和外部故障成本)之間存在一種此消彼長的關係,當控製成本增加,故障成本減少時,總質量成本水平也會隨之下降並將穩定在某一個平衡點上。此時的質量水平被認為是傳統觀可接受的質量水平。
二、最優質量成本傳統觀的局限性
傳統觀的理論依據:按照傳統的理解,次品是指在某一質量特征(維度)方面超出了可容忍的限度(一般為上、下限) 的有缺陷的產品。
根據這個觀點,只有當產品不符合規格時才會發生故障質量成本。而且,在故障質量成本與控制質量成本之間存在一個最優的選擇問題。
可見,傳統觀不但允許而且鼓勵一定數量的次品生產。這種觀點一直盛行到20世紀70年代才受到零缺陷觀點的挑戰。
到了80年代中期,零缺陷模型向健全質量模型(Robust Quality Model)進一步推進,又一次向傳統觀發出挑戰。根據健全觀,生產出與目標值有偏離的產品就會帶來損失,而且偏離越大損失也越大。由此又可得出結論:偏離理想狀態是要付出代價的,零缺陷模式低估了質量成本,因此,還有通過努力改進質量以形成節約的潛力。
由於健全質量模型緊縮了次品的定義,改進了質量成本的觀念,強化了質量競爭,從而使企業可以利用它,在減少次品量的同時降低總質量成本,並逐步使產品能達到健全零缺陷狀態。
三、最優質量成本的現代觀:質量成本的動態性質
最優質量成本的現代觀認為,預防質量成本和鑒定質量成本在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後,也可以降低,所以,隨著預防質量成本和鑒定質量成本的增加和故障質量成本的下降,總的質量成本水平不僅會下降,而且會持續地下降,而不像傳統觀所描述的停留在最優平衡點上。
現代觀與傳統觀的區別:
1.在接近健全零缺陷狀態時,控製成本並非無限制地增加;
2.隨著接近健全狀態,控制質量成本可能是先增後減;
3.故障質量成本有可能降至零;
4.傳統觀反映的是靜態的質量成本,而現代觀反映的則是動態的質量成本。
最優質量成本的現代觀的觀點總結:隨著全面質量管理的卓有成效的實施,隨著健全零缺陷狀態的實現,預防質量成本和鑒定質量成本等可控成本也可以先增後減,故障質量成本有可能降至零,總質量成本亦有可能繼續下降,而產品質量卻能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