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無目的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隱藏] |
教育無目的論是由杜威提出來的,建立在“教育即生長,即生活、即經驗的繼續不斷的改造”這一教育本質的認識基礎之上,杜威指出:“教育的過程,在它自身以外沒有目的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他還說:“教育本身無目的。只有人,即家長和教師等才有目的。”從而鮮明地提出了“教育無目的”理論。
杜威的教育無目的理論認為:教育目的只存在於“教育過程以內”,不存在有“教育過程以外”的目的;主張兒童的本能、衝動、興趣所決定的具體教育過程就是教育的目的;將社會、政府需要所決定的教育總目的看作是“教育過程以外”的目的,並指斥其為一種外在的、虛構的目的表現。
杜威主張教育的內在目的而反對教育的外部目的,他的這一“教育目的論”具有理論和實踐上的雙重性。在反對由教師給年幼兒童樹立空洞而遙遠的教育目的的方面,杜威的“教育無目的論”是不為無功的。他對教育的外部目的的缺陷和其可能帶來的危害的闡釋,以及對良好教育目的的特征的論述,豐富了教育目的的理論,為我們認識、制定教育目的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和可資借鑒的依據。
但是,杜威只講過程,硬說教育沒有目的,這不僅是一種理論錯誤,而且是一種理論遮掩。事實上,杜威的“教育無目的論”只是對於脫離兒童而由成人決定教育目的的糾正,並非根本放棄教育目的。
總之,杜威的“教育無目的”論並非指教育過程中不存在任何目標,而是他用來反對教育的外部目的,藉以提倡教育的內在目的的代名詞。他對“教育目的”有關理論的闡釋,雖然能為我們提供一定程度的理論和實踐指導,展現一個認識教育目的的新視角,但其理論論證的自相矛盾以及實踐指導價值的缺乏,足以使我們對其理論的正確性和可行性產生懷疑。
- 張百新主編.《教育知識與能力》.新華出版社.2015.9,第4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