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剩餘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總剩餘(total surplus)
目錄 |
總剩餘是指市場均衡的條件下,消費者剩餘與生產者剩餘之和,即總剩餘=消費者剩餘+生產者剩餘。總剩餘衡量了通過生產和交易市場上的消費者所獲得的經濟利益以及市場上的生產者所獲得的經濟利益的總體情況。
總剩餘是指消費者剩餘和生產者剩餘之和。也就是說兩人對同樣的物品或勞務的價格評價。比如,A要賣給B一臺電腦。A對自己電腦的評價,也就是願意出售的價格為5 000元,而B對電腦的評價,也就是願意支付的價格為6 000元。結果二人以5 500元的價格成交。A與B兩人從交易中各獲得了500元的剩餘,總剩餘為1 000元。
擴大總剩餘的方法[1]
觀察圖表1我們發現,如果均衡價格不變,需求曲線向右或者向上移動,則意味著消費者對同一種物品的評價增加;同理,如果供給曲線向右或者向下移動,則意味著生產者的生產成本降低。兩者共同的作用,導致總剩餘增加。如所示圖表2。
消費者對同一種物品的高評價和生產者的生產成本降低,導致總剩餘增加,消費和生產也增加,從原來的Q增加到Q1。這無論如何是一個好消息。事實上,生產者為了增加自己的生產者剩餘,確實會努力降低生產成本,在市場均衡價格不變的情況下,誰的成本最低,誰就賺的越多。競爭的結果,使得技術進步,價格下降,質量提高,新產品層出不窮。
但是想讓消費者增加願意為一種物品支付的金額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消費者大多數情況下是根據自己的有限收入和所能獲得的市場信息,去購買對自己最急需、最有價值的東西。消費者增加支付背後的影響因素包括:
1.收入增加。當商品價格不變時,如果人們的收入增加,即使蛋糕的價格不變,人們購買蛋糕的數量也會增加。就是說,較高的收入增加了需求,使蛋糕的需求曲線向右移動。如圖表3(a)。
2.感覺更好。消費心理學研究了人們的消費心理,發現人們願意花錢並不僅僅關註價格高低。影響人們消費的的因素還包括環境因素、刺激因素等。例如為消費者提供良好的購物環境和氛圍,使消費者購物時形成良好印象,確實是一種使消費者願意為一種物品多掏錢的手段。這種理念解釋了為什麼一些高檔商場的同類貨物價格高於普通超市賣場的原因。就是說,良好的購物消費環境和氛圍提高了消費者對物品的評價,人們願意多付出一些,這就使物品的需求曲線向上移動。如圖表3(b)。
3.減少需求彈性。富有彈性的需求價格上升,總收益減少;反之,價格下降,總收益增加。缺乏彈性的需求價格上升,總收益增加;反之,價格下降,總收益減少,例如大米和麵粉。上面的話在圖形上也可以這樣說,當價格不變時,需求彈性越向順時針的方向轉動,消費者剩餘越大。如圖表3(c)。與此對比的是,當價格不變時,需求彈性越向逆時針的方向變化,消費者剩餘越小。如圖表3(d)。
- ↑ 孫百昌.工商行政管理經濟學.中國工商出版社,2009.10.
即總剩餘=消費者剩餘+消費者剩餘 its something wrong ,TS=CS+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