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6个条目

微媒體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微媒體

  微媒體主要指以微博和微信等社交軟體為代表的媒體。從微博、微信到微小說、微電影等。“微”事物滿足了人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以最短時間獲取最多信息的需要,使人們在有意無意間將“碎片化”的時間充分利用。這類媒體呈現出以短小精煉、多手段、多方式的表達形式進行文化傳播信息交流乃至進行情感溝通的特征,信息量大,信息內容以幾何增長的速度快速傳播,具有超強的衝擊力和震撼力。[1]

微媒體的優勢[2]

  微媒體的媒介屬性和這個時代的特性不謀而合,這是一個高頻率的時代。很多專業人士認為門檻低是微媒體成功的重要因素,然而這隻是表層原因,從更深的角度來看,微媒體的興盛和發展要追溯到這個時代的特性,這是微媒體發展的根本。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裡,每個人都扮演著多元化的角色,人們的閑暇時間多是以碎片化的形式存在的,微媒體的出現很好地將人們碎片化的時間利用起來。隨著經濟的發展,這個時代的人們不再喜歡用大塊的時間去寫文章,因為自己用盡心思寫出來的文章,在這個繁忙倉促的時代,是很少有人願意欣賞的。一個博客的博主長年累月寫出來的博文如果無人閱覽的話,就成了寂寞的堆砌。有市場才有生產,沒有了市場的生產,是沒有意義的,是另一種形式的浪費。越來越多的博客主放棄了寫博文轉而進入到了微博的領域去發表自己的想法。這種幾乎不用思考就發表想法的方式,即便沒有人關註,也不會讓人覺得暗自生憐。

  就微博而言,微博看似是一種單向性的“追隨”,然而事實非也。除去所謂“意見領袖”暫且不談,我們從大眾人手,可以看到,在同一個平臺上,普通用戶間可以相互成為聽眾,加之微博的更新速度很快,極大程度上促進了用戶間的互動性。用戶間的互轉信息,正是一種信息的流動。微博中的意見領袖也會去關註別人,也會去轉發別人發送的信息,意見領袖的出現,在名人效應的作用下,可以加快信息的流動速度,而且會加大微博用戶的使用粘性。微信微視也是一個道理,微信的語音對講功能,省去了打字的時間,提高了溝通的效率。

微媒體的弊端[2]

  1.有效信息淹沒在冗餘信息

  微媒體的出現在加快信息流動的同時也製造了大量的信息泡沫。微媒體的使用者每天面對著時常更新的信息和被重覆更新的信息,會對有用的信息忽略,從而迷失在信息爆炸的微媒體中。微媒體的進入門檻低,造成了微媒體使用者的素質參差不齊。不同於那受過高等教育且有著良好判斷能力的微媒體使用者,那些受教育程度低且判斷力低的微媒體使用者,可能對錯的信息進行轉發,這也是造成冗餘信息和垃圾信息的原因。需加強媒體使用者的媒介素養教育,讓更多的媒體使用者成為合格的“守門人”,將垃圾信息和泡沫信息拒之門外。

  2.微媒體圍觀成為“看客文化”的現代版本

  針對社會上不好的現象,微媒體圍觀會形成輿論壓力,使社會反思現今的道德品質狀況,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社會進步。但也應看到,有些人將微媒體作為泄憤的工具,正所謂“智者寡言”,往往是一些門外漢在微媒體上高談闊論。這使得微媒體圍觀成為了魯迅筆下“看客文化”的現代版。公民所追求的言論自由指人們在法律和道德範圍內暢所欲言。過激的微媒體圍觀還有可能使事實的真相面目全非,更可能造成人性的冷漠與麻木。

  社會需要加強對民眾思想道德和責任義務的教育。相關部門應加強“網路文明公約”的建設,這樣才能創造一個和諧且文明的網路環境

  3.微媒體是沒有私密空間的公共空間

  社會學家尼古拉斯·盧曼指出,社會需要系統分化。社會需要裂變出子系統,這些子系統會形成各自的溝通媒介。QQ和人人網都有分群和分組功能,這樣的相對就不容易被集權所控制。在微媒體的架構中,沒有分裂出這樣完整的子系統,整個微媒體是一個公共空間。著名的社會學家哈貝馬斯認為,社會需要公共空間。但沒有私密空間模式的公共空間是可怕的,這會影響系統的有序性。

  對策在於細化微媒體空間。更明確和更細緻的子系統將有利於對微媒體管理和控制。如果把微媒體設定專業區,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改變門外漢做主的局面,使微媒體能夠實現更完善的管理和控制。

微媒體在傳播中的應用實踐[3]

  當代的媒體消費趨勢呈現出碎片化、微小化的需求。以移動互聯網為基礎的微媒體時代到來,微博、微信等傳播媒介正逐漸成為信息傳播的重要工具,用戶憑藉微媒體分享並持續的生產各類信息資源,信息的傳播呈現出即時性、流動性、互動性、融合性的特征,正在衝擊著傳統傳播學的傳受概念。

  1.微博

  在2011的5月10Et,新浪微博又推出了自己的新浪微電臺,使微博的用戶可以憑藉智能手機客戶端在收聽移動廣播的同時,還能實時瀏覽微博、參與大家的互動,這種群體的互動和輿論引導功能在有突發事件出現時體現得更為明顯。中國之聲的新浪“微電臺”在2011年8月10日正式上線,眾多中國之聲聽眾通過其官方微博與其進行互動。從目前掌握的數據來看,全國共有459家電臺在新浪上面開通了微電臺,其中中國之聲影響力排名第一。微電臺不僅具有互聯網傳播與廣播兩者的優點,還可以使得移動廣播由單一的音頻傳播升級為音視頻同步和雙向傳播的廣播新形態,大大拓寬移動廣播的發展空間。

  2.微信

  微信與移動廣播從特點上看,有著很高的親近度。騰訊公司在2011年1月推出微信,併在2012年8月,開始啟用微信公眾平臺,到目前為止微信的用戶已經超過6億,儼然成為國內最重要的微媒體平臺。微信與移動廣播都依賴於手機這個移動終端,契合移動人群使用的使用特點,從媒介屬性上分析有著天然的聯繫,並且可以信息的共用和兼容。與微信的結合可以增強移動廣播的互動性,產生二次的開發內容。微信信息傳播是一種以P2P為基礎的社會化網狀人際傳播模式,因此具有便捷的文字以及語音回覆功能,與微博、簡訊相比較,聽眾更樂於在微信上面與廣播節目進行實時的互動、實時路況爆料等,可以大大的增強廣播節目的現場感、吸引力以及感染力。微信在移動廣播中應用不只是微信互動和微信路況之外,還可以建立微信電臺、微信商城等等。通過技術手段連接到微信的電臺助手fmRadio8,微信就可以輕鬆的拓展出節目點播、節目回放、天氣預報、霧霾指數、違章查詢、幸運抽獎等眾多實用功能。

  3.APP客戶端

  移動廣播手機客戶端作為傳統廣播的一種延伸,為移動廣播的發展開拓了新的傳播渠道。根據相關的調研資料,目前大眾常用的廣播APP客戶端有蜻蜒FM、龍卷風、各家電臺自己的APP等,客戶端的普及使移動廣播的收聽和消費更加便捷。國內目前有獨立APP的廣播電臺有數十家,從種類上看主要是分兩類:第一類是以廣播收聽、點播、互動等功能為主,像廈門音樂廣播、濟南經濟廣播等;第二類是針對交通廣播移動人群收聽需要開發的,除了收聽、互動等功能之外,聽眾可以通過APP客戶端實時查詢到路況播報,像北京交通廣播等。

  美國《連線》雜誌總編輯克裡斯·安德森曾經說過:“互聯網領域存在“長尾效應”,也就是由於網路的發展,過去那些不被重視的小眾產品將會創造更大的商機”。微媒體在過去看來,就是細小的長尾,但是其所匯聚的信息價值是巨大的。未來的時代是媒體“共融”的時代,傳統的移動廣播不僅要充分的發揮受眾群體廣、製作成本比較低、傳播速度快和營銷團隊精的優勢,更要以積極主動的姿態融入新的傳媒格局,利用微媒體不斷開發智能化移動廣播形態,實現共同融合發展。

參考文獻

  1. 潘麗娜,張倩等.微媒體在高校輔導員工作中的應用與創新[J].經濟研究導刊.2014,1
  2. 2.0 2.1 楊柳,劉雲峰.全媒體時代視閾下的微媒體使用者分析——以新浪微博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14,16
  3. 紀新來.微媒體在移動廣播中應用路徑探析[J].中國科技縱橫.2014,19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寒曦,苏青荇,LuyinT.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微媒體"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