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1个条目

媒介地理學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媒介地理學(Geography of Media)

目錄

什麼是媒介地理學

  媒介地理學是以人類同媒介、地理的相互關係及其互動規律為研究對象的,具有自主和獨立條件的新興學科。媒介地理學關註和重視特定地域產生的特定媒介形態,及其相同媒介形態中呈現出的不同地理樣本,認同和理解生活在不同地理環境下人的不同傳播特點,以及不同區域受眾對媒介內容會有不同的地理“看”法。這一定義基本涵蓋了媒介地理學的研究對象與研究範疇,也標志著媒介地理學作為一門交叉學科開始進入傳播學界的視野。

  “媒介地理學”的概念在國外最早出現在1985年。它是從媒介學與地理學的交叉邊緣地帶劃分出來的一塊小小的學術領地,也是傳播學、媒介學、地理學、政治學經濟學、文化學、社會學等眾多學科的知識攪拌、混合而建成的一座理論大廈。但是,從其學科淵源來看,它髮端於文化地理學,從文化地理學形成的那天開始,媒介地理學也就誕生了,並具備了獨立的可能性。

媒介地理學的學術堅守

  媒介地理學的研究視野引導我們關註一個曾被長期忽視的學術領域和審視視窗,有助於我們質疑科學和敘事等正統再現模式,打破其僵硬的權威與單一的論證方式,通過嶄新的閱讀與書寫模型來校正不斷地偏移和分歧的學術架構。媒介地理學告訴我們地理有其不可否認的影響因素和能量釋放;原本界限分明的邊界那一端也並非都是具有敵意或不可交流的狹隘的族群;疆界、邊陲不再只是荒涼、偏遠和距離,無遠弗屆的交流和對話使其變得可以忽略不計;信息社會中的媒介已被置於社會的核心,成了社會的神經和大腦,顯示了社會如何在地理層面上建構起來。

  但是,過分誇大媒介地理的作用,過分親近狹小地理空間下層文化的做法(比如使用方言播報新聞,方言寫作新聞,拒絕遠方新聞等等),並不是對媒介地理學本意的準確解讀,也不是其應有之意。它雖然有可能表現了以地方為基礎的下層社會和市民文化,但在收穫芝麻的同時卻可能丟掉了西瓜,與主流媒介的節拍日益脫節,面臨著被廣大受眾拋棄的地步。

  媒介地理學研究不應該從它的歷史、文化、地理和經濟矩陣中分離出來。同時,不管學者們最終關註的焦點是什麼,對於媒介地理學的研究都需要唯物辯證、整體互動觀念和交叉學科方法。對此,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和正確的理解,要有明確的學術堅守。

  首先,媒介地理學要堅持以人、媒介與社會、地理之間的互動關係為研究對象,以人文主義為主導。這既有別於以往的人—地關係研究的定位,也不同於正在發展的人—社會關係的研究轉向;既不是曾經有過的環境決定的導向,也不是仍然居於主流的科學主義的導向。這是依據唯物辯證和整體互動的觀念提出來的一種全新的學術理念和研究架構,也是針對當前媒介的城市集聚現象和出現的各種社會問題、城市問題現實所必須採取的研究戰略。當然,我們並不同意西方個別學者提出的將媒介變成“圓形監獄(Panopticon)”中“看守人”的觀點。這種觀點源於19世紀傑里米·本瑟姆(JeremyBentham)關於模式監獄方案中的隱喻,其中的一個中心塔上的看守人能使所有的囚犯處於他監視之下,媒介就是這樣一個看守人。媒介在傳播中的主要功能應該鎖定在雷達功能、控制功能、教育功能、娛樂功能等幾個方面,將社會大眾當作囚犯一樣進行日夜看守的功能不能接受。

  其次,中國學者和媒介必須將地理因素置於某種特殊位置,明確其在信息社會和媒介時代的特殊角色,使其成為媒介經濟中不可或缺的因素。要知道,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依存於自然界,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的持續進行,是人類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人與自然的關係受制於人與人的關係,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協調二者的發展關係,有賴於調整和變革人們的社會關係。正是在這些方面,媒介地理學完全可以通過一系列研究方法(主要有數量方法、行為方法、結構主義方法和後結構主義方法等),對城市媒介的形成和當下的地理分佈及其發展走向做出合理的解釋和科學的預測,對媒介在城市中的運營機制與成長模式做出客觀的描述和深入的分析,對媒介在美化地理、塑造城市、引導社會以及它同各種因素有機互動、良性迴圈等方面提出可操作性建議和意見。它還要努力消除那種導致人或媒介只關心自己行為的制度因素,構建一種兼顧人與人、人與媒介、媒介與媒介以及當代人與後代人利益的制度保證。

  第三,要在媒介地理學的層面上和中國視野的戰略高度界定和論述本地社會、本地文化和本地媒介,確保在認同地域文化的同時也認同中華文化,在堅守本地媒介特色的同時也尊重和吸納外地媒介甚至於全球媒介的特色和優點,在堅持中國視野的同時也具有亞洲視野和全球視野。“和而不同”的思想原則,不僅信息傳播和媒介運營要堅守,傳播學者也要牢記。

  第四,中國媒介一定要明確社會責任,堅守社會道義,避免地方主義和部落主義,避免地域歧視和族群歧視,成為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有活力的引導者和推進器。語言是人類最古老的紀念碑,涉及地理、歷史、文化和傳統,更關係到民族和國家的認同、形象和尊嚴。漢語是中華民族的粘合劑,是祖國統一的混凝土,也是中華文化版圖的象徵。作為大眾媒介,一定要處理好國家與國家、國家與地方、地方與地方之間由於地理因素而產生的各種複雜的互動關係,千萬不要看不起外地文化、異族文化,更不要用地域文化去拒絕中華文化,用中華文化去抵抗外國文化,惟我獨大、惟我獨尊的結果最終將窒息中華文化、搞亂中華文化,使中華民族文化失去生機與活力,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都不願意看到的。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7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刘维燎.

評論(共1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媒介地理學"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112.116.127.* 在 2017年1月14日 15:17 發表

這是傳播學和地理學的結合研究嗎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