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債規模管理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什麼是外債規模管理[1]
外債規模管理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確定舉借外債的數量界限,即適當的外債規模。
在一定時期內,如果外債規模增長過快,超過我國對外債的償付能力和對外資的消化吸收能力,則有可能出現負效益,一方面會增加還債的經濟負擔,甚至引發償債危機,從而影響我國對外信譽和籌資融資能力;另一方面則會造成外匯資金的閑置與浪費,增加籌資成本和風險。但借款過少,又會使國內一部分生產資源不能及時轉化為生產力,從而影響經濟發展。
因此,確定適度的外債規模是發展中國家有效管理外債的關鍵,但也是難點之一。
一般而言,外債規模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響:一是經濟增長對外債的需求;二是國際資本市場的可供量;三是本國對外債的承受能力。外債的承受能力是確定借外債規模最重要的因素。借款不僅要看需要,更要看可能。因此,加強外債規模的控制,必須通過科學的定性、定量分析,尋找最佳規模的數量界限。
因此,我國外債水平主要取決於三個方面,即經濟發展對外匯資金的需求、對外債的承受能力和國際資本市場的資金供求的需求、對外債的承受能力和國際資本市場的資金供求狀況[1]。
外債規模管理的主要指標[1]
適量一國外債規模是否合理,主要參考三個指標:債務率;償債率;負債率。
1、債務率是外債餘額與當年貿易和非貿易外匯收入(國際收支口徑)之比,是衡量一國負債能力和風險的指標,國際公認數值是100%,即債務率應小於100%。
2、償債率是償還外債本息額與當年貿易和非貿易外匯收入之比,是衡量一國還款能力的指標,國際公認數值是25%,超過該值有發生償債危機的可能。
3、負債率也稱外債率。是外債餘額同國民生產總值之比,反映外債同整個經濟關係的指標,國際公認負債率的警戒成為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