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和集團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三和集團(Sanwa Group)
目錄 |
三和集團(Sanwa Group)又稱三和財團,成立於1967年,,日本壟斷資本財團。目前有44家大壟斷公司,其中銀行2家、保險公司1家、工礦企業30家、商社3家、大百貨公司1家、金融業1家和運輸企業3家。其核心企業有三和銀行、日商岩井、日本電信電話(NTT)、日棉、科思摩石油、神戶制鋼所、夏普公司、日本通運、積水化學工業等。其中日商岩井及日棉居日本九大商社之列。該財團在鋼鐵製造業、通訊業、液化氣、陶瓷、橡膠等行業有較強實力。
經理會稱 “三水會”(三水會,每月第三個星期三聚會,日語星期三為“水曜日”),是三和集團的最高領導機構。其中三和銀行是三和集團的核心,其下是被稱為三和集團三大支柱的日立造船、宇部興產和帝人公司。三水會下麵有副經理,專務董事一級組成的三葉草會,還有1967年為參加國際博覽會組織的綠會,後改組為股份公司綠會。此外,三和集團還通過金融、股份和人事關係控制著一大批企業。除三水會成員企業41家外,持股率超過10%的三和財團的聯帶公司共達136家。
三和集團是以三和銀行為主,由三和銀行貸款下的企業群組成。三和銀行是在1933年,由以大阪為根據地的鴻池、山口、三十四,三家銀行合併組成。在六大企業集團的核心銀行中,歷史較短,貿易對象主要是以纖維為主的輕工業方面。但是,由於日本戰時經濟色彩濃厚,所以隨著重化學工業化的進一步推進,在纖維方面投資最大的三和銀行地位開始下落。合併後不久以日本都市銀行資金量首位自誇的三和銀行,由於沒有良好的貨款對象,在戰爭末期跌落到五大銀行的末位。於是三和銀行逐漸地由纖維產業為中心開始向以重化學工業中心轉換,向以大阪為據點的機械、鐵鋼製造所提供貸款。二戰後,在財伐散體之際,三和銀行以及三和銀行系的企業都沒有受到其他集團那樣的影響。並且,隨著纖維產業的復興,三和銀行再次複活。當時,大日本紡織、大和紡織、帝國人絹、日本人造絲,雖都處於銀行的貸款之下,但是都藉著北韓戰爭的風波大發橫財。因此,三和集團自身也大大受益,但是三和不久就爆發了危機,這是三和集團的第一危機,這次危機使三和銀行大幅度地改變了經營方向。在1953年、1954年的通貨緊縮的影響下纖維業受到的打擊最大。
20世紀50年代建立了以丸善石油公司為中心的石油化學聯合企業。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為了適應產業體系化的需要,三和銀行從單純的貸款系列轉變為企業集團,在此基礎上逐步發展成為一個新的壟斷資本集團。1967年三和系統的24家公司在三和銀行董事長的倡導下組成總經理級的組織三水會。三和財團的經理會成員公司及其聯帶公司共達177家,其中僅經理會成員公司即有41家,資產總額達44.89萬億日元,雇員39.35萬人。
三和財團有兩個主要特點:財團的核心成員結合程度弱,被稱為雜居集團;重工業企業和商社的力量薄弱。
三和集團是以三和銀行為中心,成員主要是以關西為據點的企業。它的經理會是三水會,由44家公司組成,在數量上僅次於第一勸銀集團。但是,這些企業的歷史派系零散,包括帝人、神戶制鋼所、舊日商的鈴木商店系、舊岩井產業、德山曹建的岩井二個集團和日立造船等舊日產系的一部分,以及宇部興產、阪急電鐵,大林組等集團拼湊性質極強,因此常被稱為拼湊集團、雜居集團。
三和集團的性質與芙蓉集團相似,但是凝集力比芙蓉集團要差,是一個鬆散的企業集團。總資產占全國百分比雖高於芙蓉集團,但由於它成員多,實力遠遜於芙蓉集團。另一方面,作為企業集團結合程度也較差,集團內部持股率1989年度為16.46%,與芙蓉集團持平。
地域色彩濃厚的結合
通常所說三和集團是指三水會的44家公司成員。三水會在1967年成立之後,開始逐漸增加其成員,此外,三水會還有由副經理、專務董事組成的綠葉會,以及為了出擊萬國博覽會於1967年5月組成的綠會。在萬國博覽會結束之後,改組為株式會社綠會要集團的從業人員以及家屬的福利衛生事業。三水會、綠葉會、綠會分別由若幹不同的成員組成,通常認為這個集團的特點是年輕與不統一。
作為經理會,三水會是三和集團最重要的組織,而三水會的核心當然是三和銀行,並且還包括其下被稱為三和集團三大支柱的日立造船、宇部興產、帝人公司。但是,這三家公司與其他企業集團的核心公司性質不同,帝人等公司獨立色彩濃厚,可以說它的活動並不一定是為了三和集團。
此外,三水會的成員當中還存在著不能完全被視為三和系企業集團成員的不可靠的集團。首先,日立製作所既是三水會的成員,同時也是芙蓉會和三金會的成員。此外,日本通運神戶制、鋼所、日商岩井三家公司既是三水會的成員,也加入了第一勸銀集團的三金會。
問題最大的是日本生命,作為日本生命保險公司,日本生命的資金實力強大,它所擁有的股份,為日本第一。對企業來說貸款額也是相當可觀的。生命保險公司幾乎都是互濟公司,因而不能以其大股東來論其性質,在探討日本生命公司的性質的時候,我們必須通過它擁有哪些企業的大量股票,以及它大宗貸款的對象來進行判斷。但是日本生命的保險公司的股份、貸款不見得轉向了三和集團企業,它是獨立的生命保險公司。
因此,相當多的三水會不一定能說是三和系企業集團的成員,這是三和集團的特點。它反映出作為企業集團的鬆散,但這不意味著三和集團沒有形成一個企業集中。導致這種狀況是它的歷史短淺,以及人為因素等原因。
金融與商社的力量
與其說三和集團的核心是三和銀行,不如說其核心不只有三和銀行,所以它的特點是核心的商社,重工業企業力量薄弱,最大的問題是除了三和集團以外,它沒有大型的金融機構。雖然三和銀行位居於日本銀行的前列,但輔助的金融機構的力量卻很薄弱,這對三和銀行和集團來說都是一個致命的弱點。
東洋信托銀行是三和系的金融機構,這是1959年三和銀行、神戶銀行的信托部,以及野村證券代理髮行部合併成立的,創立至今一直是由三和銀行派遣的董事擔任經理,可以稱之為三和銀行的信托銀行。但是,畢竟因其歷史較短、資金量小,無法與其他集團相比。其次是大同生命保險公司,它與日本生命不同,可以被視為三和集團的成員之一。但是其規模較大,因此,沒有成為三水會的成員。此外,日本火災、興亞火災等保險公司與三和銀行關係極為密切,但也因其規模有限無法成為三水會的成員。
此外,證券公司與三和集團的關係也是一個問題。一般說來,日本的證券公司和企業集團的關係在歷史上不斷變化,至今也不穩定。不穩定存在的原因是野村證券被稱為“一個頂三個”的四大證券公司之首。在東洋信托設立以來,野村證券公司與三和銀行關係開始變得密切起來。但是,從它的性質來看,野村證券公司和日本生命一樣是獨立色彩濃厚的企業,不能說是三和集團的一員。但是無論怎麼說,三和集團與日本最大的生命保險公司——日本生命,以及日本最大的證券公司——野村證券公司親密的關係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威力。
再次,三和集團的另一大缺陷是核心綜合商社的力量薄弱,一般認為日商岩井是該集團的核心商。但是,三和集團企業間的貿易方面尚為薄弱,本來日商岩井是以第一銀行作為主要銀行的商社,但是,在經辦三和銀行憑藉第二位銀行的關係,為其作了大量工作。日商岩井公司與三和系的岩平產業合併之後,加入了三和集團。但是,實際上第一勸業銀行仍是其大股東和提供大宗貸款的銀行。再一個問題是日棉實業公司的存在,三水會包括日商岩井與日棉實力兩個商社,很不方便。所以,一直以來,三和銀行一直到致力於日商岩井與日棉實業的合併,想設立本集團的核心商社,最終仍是以失敗告終。
第三次危機
在石油危機後的蕭條中,三和集團迎來了第三次危機。
第三次危機的主角仍然是丸善石油公司,昭和30年經營危機發生之際,關西電力公司原副經理森壽五郎作為財界代表被派到丸善石油任經理。此後,三和銀行的副總經理宮森繼任丸善石油經理,通過財界管理被三和集團收購。但是,由於1973年石油危機,與國際石油資本毫無關聯的丸善石油被迫購買高價石油,於是陷入了經濟不振的窘境。
並且到1980年,丸善石油經營業績急速惡化,累積赤字近1000億日圓,債務繁重。於是,三和銀行一方面再次派遣社長,另一方面,出售下津制油所,分離松山制油所,進行大幅度的人員調整。但是對三和銀行以及三和集團來說,丸善石油再次成為絆腳石。
此外,另一個成問題的公司是尤尼契卡,昭和30年代末期,纖維公司陷入了經濟不振的窘境,三和銀行進行了日紡與日本人造絲兩家公司的合併,創立了尤尼契卡,這次合併沒帶來什麼好處。
三和集團至今面臨過三次危機,每次都採取新的策略。雖然是戰勝了危機,可是每一次都是徹底的重化學工業化路線的產物,現在真正走重化學工業化路線已經成為一種時代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