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5个条目

STAR法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STAR原则)

目录

什么是STAR法

  STAR法的STAR是Situation(情景)、Task(任务)、Action(行动)和Result(结果)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组合,有4个步骤流程,可用于结构化面试、简历填写、复盘等场景。

  1.Situation(情景),描述你身处于某个环境: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背景;

  2.Task(任务),你需要完成的任务描述:什么任务、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完成任务的其它要求;

  3.Action(行动),完成任务的路径是什么:具体做了什么、使用了什么工具、克服了什么困难;

  4.Result(结果),最终的结果是什么:获得了什么成就、有什么认知,最好把结果量化。

STAR法的运用场景

面试

  STAR法则自从2008年在《高效培训》一书中被提出后,就被广泛应用在培训和面试领域。

  通常,应聘者求职材料上写的都是一些结果,描述自己做过什么,成绩怎样,比较简单和宽泛。而我们在面试的时候,则需要了解应聘者如何做出这样的业绩,做出这样的业绩都使用了一些什么样的方法,采取了什么样的手段,通过这些过程,我们可以全面了解该应聘者的知识、经验、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他的工作风格、性格特点等与工作有关的方面。而STAR法正是帮我们解决上述问题的。

  STAR法则在实际的面试过程中,有两种常见的用法,分别适合单面和群面。

  第一种适合单面,即通过STAR法则询问候选人的工作经历

  面试官可以仔细、深入地询问候选人其中一段最贴近招聘岗位要求的工作/项目经历,要求候选人详细地描述当时的环境(Situation)、工作目标(Task)、具体的工作事项(Action)及最终获得的成果(Result)。

  在面试过程中,面试官应对自己特别注重的方面进行追问,从而获得对候选人更全面深刻的认知。一个好的候选人往往需要提前准备好阐述工作经历,面试过程中认真聆听问题,清晰明了地回答问题,并在回答中展现候选人的工作态度和能力范围等。

  第二种适合群面,即通过STAR法则开展无领导小组讨论

  面试官(们)可提前设计好一个讨论场景(Situation)和最终目标(Task),要求多位候选人自行进行讨论,并得出最终结果。在无领导小组讨论过程中,面试官可以观察每位候选人如何不断向目标靠近(Action),并最终获得了什么结果(Result),从而挖掘候选人的能力范围。

  面试官也可以在讨论结束后要求每位候选人再进行自我阐述,佐证自己对候选人的判断。

  STAR面试问题举例

  问题:请讲出一件你通过学习尽快胜任新的工作任务的事。追问:

  (1)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S

  (2) 你要从事的工作任务是什么?----------------------T

  (3) 接到任务后你怎么办?----------------------------A

  (4) 你用了多长时间获得完成该任务所必须的知识?------深层次了解

  (5) 你在这个过程中遇见困难了吗? -------------------顺便了解坚韧性

  (6) 你最后完成任务的情况如何?----------------------R

  STAR法的运用程序

  STAR法是面试过程中涉及实质性内容的谈话程序,任何有效的面试都必须遵循这个程序。

  首先要了解应聘者工作业绩取得的背景(SITUATION)。通过不断提问与工作业绩有关的背景问题,可以全面了解该应聘者取得优秀业绩的前提,从而获知所取得的业绩有多少是与应聘者个人有关,多少是和市场的状况、行业的特点有关。

  其次,要详细了解应聘者为了完成业务工作,都有哪些工作任务(TASK),每项任务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样的。通过这些可以了解应聘者的工作经历和经验,以确定他所从事的工作与获得的经验是否适合现在所空缺的职位

  再次,继续了解该应聘者为了完成这些任务所采取的行动(ACTION),即了解他是如何完成工作的,都采取了哪些行动,所采取的行动是如何帮助他完成工作的。通过这些,可以进一步了解他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最后,才来关注结果(RESULT),每项任务在采取了行动之后的结果是什么,是好还是不好,好是因为什么,不好又是因为什么。

  这样,通过STAR式发问的四个步骤,一步步将应聘者的陈述引向深入,一步步挖掘出应聘者潜在的信息,为企业更好的决策提供正确和全面的参考,既是对企业负责(招聘到合适的人才),也是对应聘者负责(帮助他尽可能地展现自我,推销自我),获得一个双赢的局面。

  举例学习能力:在面试之前,首先要了解一下对学习能力的含义及等级定义,以便从面试中判断。学习能力的等级含义:(分0、1、2、3级)

  0、不愿意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不注意向同事学习;忽视同行业的发展状况。

  1、为了满足本职工作的需要去学习改进,愿意并善于向同事学习,获得必要的知识或技术

  2、为了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从事不太熟悉的任务,能够钻研资料,获得必备的知识或技能,以尽快适应新工作要求。

  3、深入了解当前最新的知识和技术,能够意识到它们在产业界的应用。

  应试者的准备

  应试者该如何准备:

  1、了解所应聘岗位要求的经验、知识和能力。知识可以不用STAR展开问答,但一定要对相关知识有深入认识。

  2、相关经验STAR:注重说明在什么背景(时间,场所Situation)做过什么样的工作/项目 (Task), 这个工作/项目最好与所应聘工作相关,怎么做的,和谁一起做的,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Action),最后的结果(Result)。

  3、相关能力STAR: 公司经常要考察应聘者的团队能力,所以很多问题是关于团队能力的,如:请你举一个实例说明你的团队能力?这时绝对不能简单地说自己有非常好的团队合作能力,有好多好朋友之类的肤浅语句,要真正举出一个又信服力的实例说明,按照STAR的原则说明。

  STAR考核原则就是要通过应试者的过去行为推断未来表现。过去有所作为并在应试前有所准备才能在应答时侃侃道来。过去的实例成功与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从实践中是否总结出经验和教训,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和探索。

  作为经理人经常要面对一些招聘面试的工作,短短几十分钟的面试就像是一场战斗,面试官和招聘人员就像攻守的双方,经理人如何在短暂的时间了守住“阵地”,易守为攻,打好一场斗智斗勇的战斗,是企业招聘成功与否的关键。通常的面试是经理人和应聘者共同面对一份应聘人员的求职材料,双方就求职材料所描述的问题和与之相关的问题展开问答,有的是泛泛而谈。有时经理人会忘记是在面试,离题万里地与应聘人员大谈家常,神聊神侃其他与面试无关的问题。等面试结束时,才发现自己想了解的、该了解的信息竟然没有了解完全,仅凭手头的信息又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再组织一次面试既费时也不专业,因此,给双方都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我们有必要采取一些手段控制面试的场面,使之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实例[1]

  企业需要招聘一个业务员,而应聘者的资料上写着自己在某一年做过销售冠军,某一年销售业绩过百万等。这样是不是就说明他是一位优秀的业务员呢?他就一定能适合自己企业的情况?这时候他说的是结果,仅仅是STAR法中的Result而已。假设他从事的是大宗物资的销售工作,百万营业额这样的业绩根本不算什么。而所谓的销售冠军,是与公司内部的销售人员比较,如果他们公司只有一个销售员,不管业绩如何,都是冠军。另外,如果他们公司业绩一直不好,或者是采用降价销售的方式处理库存商品,销售冠军也不能代表他在销售上有什么突出的表现。这就是只关心结果的误区。

  正确的做法是先要了解该应聘者取得业绩是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背景(Situation)之下。包括他所销售的产品的行业特点、市场需求情况、销售渠道利润率等问题。通过不断的发问,深入挖掘,才能较全面了解该应聘者取得优秀业绩的前提。从而获知所取得的业绩有多少是与应聘者个人有关,多少是和市场的状况、行业的特点有关。真正地分析出应聘者的贡献与实际能力。

  其次,要了解该应聘者为了完成业务工作,都完成了哪些工作任务(Task),每项任务的具体内容又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可以了解他的工作经历和工作经验,以确定他所从事的工作与获得的经验是否适合现在所空缺的职位,确保工作与人能配合起来。

  了解工作任务之后,应该继续了解该应聘者为了完成这些任务所采取的实际行动(Action),即让他说明他是如何完成工作的。他为了完成这些工作采取了哪些行动?所采取的行动对完成工作有什么帮助?通过这些问题,可以进一步了解他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是面试中企业非常希望获得的信息。

  最后,才是关注结果(Result)的时候。每项任务在采取了行动之后的结果怎样,是好还是不好,成功或失败。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失败又是因为什么?这些问题可以让我们了解他对经验教训的总结能力与观念,是他成长的过程。

  通过STAR式发问的四个步骤,一步步将应聘者的陈述引得更深入,一步步挖掘出应聘者潜在的信息,为企业更好的决策提供正确和全面的参考,既是对企业负责(招聘到合适的人 才),也是对应聘者负责(帮助他尽可能地展现自我,推销自我),获得一个双赢的局面。”

复盘

  使用STAR法则进行复盘整理的核心是“每一个任务”,关注点是:

  它从哪里来?为什么做这个任务(S)

  任务是什么? (T)

  接到任务后你是怎么做的?这些措施是否是当时的最优选择?(A)

  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了吗? 这些困难给你带来了什么? (R)

  STAR复盘步骤的意义

  背景:做这件事的初衷

  任务:衡量完成的标准

  行动:完成任务的步骤

  成果:结果与初衷的对比

参考文献

  1. 苏鸿志.读三国 学管人[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268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评论(共19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STAR法"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218.83.245.* 在 2009年9月12日 17:52 发表

在学校就学过

回复评论
125.69.57.* 在 2009年12月30日 15:10 发表

218.83.245.* 在 2009年9月12日 17:52 发表

在学校就学过

关键是学过了之后你会用吗

回复评论
60.211.36.* 在 2010年2月11日 11:24 发表

这也太简单了吧!!!

回复评论
Miniku (Talk | 贡献) 在 2010年2月20日 11:53 发表

补充了点内容

回复评论
61.153.181.* 在 2010年5月4日 11:07 发表

在学校学的东西多了,会用才是真理。 很多时候真理就是一句最简单的话语。

换位思考、举一反三这话听过一万遍了,可是多少人能真正的用好呢?

回复评论
58.20.205.* 在 2010年5月13日 17:20 发表

温故而知新

回复评论
120.7.190.* 在 2010年8月20日 15:20 发表

好啊

回复评论
203.59.50.* 在 2010年9月7日 01:19 发表

学习中。

回复评论
119.32.205.* 在 2010年10月6日 01:21 发表

61.153.181.* 在 2010年5月4日 11:07 发表

在学校学的东西多了,会用才是真理。 很多时候真理就是一句最简单的话语。

换位思考、举一反三这话听过一万遍了,可是多少人能真正的用好呢?

是啊,要会用才行。想这种东西要成为你的思维习惯才叫“会用”,否则只是“知道”而已

回复评论
59.37.188.* 在 2010年10月26日 22:16 发表

是啊,会用才是硬道理。“我没用是因为我没用啊。”

回复评论
222.135.177.* 在 2010年11月6日 13:35 发表

知道 不是 会用.

回复评论
117.80.126.* 在 2010年11月7日 12:51 发表

好!顶@!

回复评论
60.29.89.* 在 2011年8月24日 12:56 发表

在加入点最佳实践就更有容易理解了,理论联系实际!

回复评论
125.70.254.* 在 2011年10月17日 22:47 发表

同意,多加入点案例

回复评论
2.26.221.* 在 2012年8月31日 23:06 发表

简单实用,想要用好却要下点真功夫。

回复评论
125.120.234.* 在 2014年8月15日 14:21 发表

实用

回复评论
61.158.153.* 在 2015年11月22日 22:23 发表

重在实践

回复评论
221.6.219.* 在 2016年11月23日 14:59 发表

实用,谢谢分享

回复评论
佩仪 (Talk | 贡献) 在 2018年3月28日 17:51 发表

做什么,怎么做,做得怎么样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