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5个条目

京都大学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Kyoto University)
京都大学(Kyoto University)
日本京都大学(Kyoto University)

公司官方网站:http://www.kyoto-u.ac.jp/ 英文

目录

日本京都大学简介

  京都大学(きょうとだいがく,Kyoto University)是日本的一所国立大学。它的前身是1869年5月建立的第三高等学校。1897年第三高等学校的法学部及工学部变成京都帝国大学,第三高等学校改设大学预科。同年理工科大学、1899年法科大学以及医科大学、1906年文科大学建立。(当时帝国大学不设学院而是下设分科大学)大约20年后这些分科大学改称学部(学院之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学制改革中,第三高等学校剩余的部分(大学预科)并入京都大学。本部所在地围左京区吉田本町。     

大学历史

  京都大学是继东京大学之后成立的日本第二所国立大学。1892年,23位国会议员在向国会提出的一个议案中提出,日本仅有一所东京国立大学,缺乏竞争,对办学和学生的培养都不利,建议在当时的西京-京都建一所大学,1897年议案被通过,大学得以诞生,当时定名为京都帝国大学。

  初建时整个大学只有一个理工科分科大学,共有6个专业21个讲座,学生不到 500人,木下广次为首任校长。数年之后,又增设了法科、医科、文科等3所分科大学,这时全校已有5个分科大学。4年后新的大学令颁布,分科大学改名为学部。法学部原有的法律学和经济学分家,同时上升为学部。经过数年的努力,农学部和一些研究机构相继成立,学校规模有了很大的发展,学生人数成倍增加,京都第三高中并入后,以此为基础成立了人文学部,后发展成为今天的教养学部。

  战后,按照新的教育法,全部实行新制,削去帝国大学中的“帝国”二字,清除军国主义对京都大学的破坏和影响,包括实行男女共学,清理教师队伍,废除一些不合时宜的讲座,增设教育学部、药学部和一些研究所,研究生的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对外开放门户。这样,京都大学就成了在日本仅次于东京大学的学科齐全、规模宏大的国立综合大学。

  学部

  京都大学现共有10个学部,各学部所属系科及附属设施有文学部,含文学、史学、哲学及人际学4系,共51个讲座,并设有文学博物馆、中亚研究所等;教育学部,含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3系共14个讲座;法学部,仅有法律学一个系含公法、民刑法、基础法学及政治学4科共39个讲座,附属图书馆中设国际政治法律文献中心;经济学部,含经济学、经营学2系共11个讲座;理学部,为京都大学最大的学部之一,几乎包括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即有数、理、化、生、宇宙、地球科学等9个系共70个讲座,各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叉,设施有两个天文台,8个火山、地震、气候、天体学等方面的观测所,4个海洋实验所,一个植物园等;医学部,含有基础和临床两大分部的若干系科共有39个讲座,附属机构有校医院,脑神经研究、免疫学研究设施,人体先天异常标本中心,综合解剖中心,动物实验设施等。工学部,是京都大学最庞大的学部,含24个系168个讲座,研究领域涉及土木建筑、化工、机械、交通、电气、冶金、航空、自动化、原子能、情报工程等,附属机构有离子工程,自动化研究所、环境微量污染防治、重质炭资源转换等工程研究设施;药学部,含药学、制药化学两系共13个讲座,附设药用植物园;农学部,含10个系53个讲座,并有附属农场、林场、牧场、及供农学研究、亚热带作物、水产、细胞培养、农业会计等方面进行研究的设施等。

  研究生院

  研究生院设有文学、教育学、法学、经济学、理学、医学、工学、农学9个研究科,包含83个研究方向。研究生教育与学部教育结合在一起,这样可以充分利用人力、图书馆情报资料、仪器设备等资源,学部、研究生院各科、研究所三位一体,对出成果和人才培养均有利。

日本京都大学
放大
日本京都大学

当今风采

  研究条件独一无二

  从机构的设置和科学研究的组织上也可以充分看出京都大学的特色。有不少研究所和中心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优良的研究环境为科学研究准备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研究人员如鱼得水,因而无论在研究课题和研究成果上在日本均很有影响。

  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京都大学更是走在日本各大学的前头,影响最大的是以汤川秀树为首任所长发展至今的基础物理研究所,现已成为世界基础物理理论研究的中心之一,研究领域包罗了天体物理、基本粒子、原子核、宇宙、统计物理、物性等诸多方面。

  在化学反应理论研究方面,福井谦一的量子化学边界轨道理论已应用于化学工程,1987年获得了诺贝尔奖数理分析研究沟通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借助数学模型的方法已愈来愈普及到对许多理论问题的研究,并实现计算机处理的程序化。病毒的研究、癌的发生和遗传理论也有所进展。

  在人文科学的研究方面,京都大学同样十分重视具有自己的特色,在京大历史上也出现了不少世界著名的优秀学者,有的还得到日本文化勋章。如日本哲学宗师西田几多郎,法学的佐佐木恣。研究中国史的贝冢茂树,研究中国文学的吉川幸次郎等。

京都学派 执着成就事业

  京都大学与东京大学虽为日本东西两方齐名的国立大学,但它们的传统与办学目标迥然不同。东京大学以培养治国人才为主;京都大学则以培养科学家见长。在科学研究方面,人才和成果都不少,因而被人们称为“科学家的摇篮”。

  特别引以自豪的是,在1949~1987年的38年中,日本获诺贝尔奖的7名得主中京都大学就占4名(又有人说是四个半)。获日本文化勋章和日本科学院奖以及其他方面奖励的更是数不胜数,这些成就的取得同它的优秀传统是分不开的。

  京都大学一向注重于学术上的高标准,从创校以来就有理重于文的传统,在全校的学部、研究所、教学与科研中心中理科明显占优势,因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京都学派”。

  人们曾这样形容“京都学派”:“即使在常人看来芝麻一样的小事,京都大学教授也会饶有兴趣,只要合乎学术道理的,就会义无反顾地去做”。这个学派最早是京都大学文学部著名的哲学家西田几多郎以及他的弟子田边元、三木清等人倡导发起的,原意是指他们对日本哲学的研究有独到的见解,后来日本学术界引伸为京都大学毕业出来的“不问实际,只管求知”的一群人。正是他们这种“兴趣”和“执着”才使京都大学成了科学家的摇篮。

校园生活

  京都大学位于日本历代的古都,有着悠久的日本传统历史和文化;校园远离首都的政治中心和繁华的大城市,为学者准备了潜心治学的理想场所;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京都人那种“优哉游哉”的生活方式,这些独特的学术和人文环境与京都大学成果累累、人才荟萃都是分不开的。而京都大学为学生创造的学习和研究环境同样值得称道。

东京大学更尊重学生的自主

  京都大学自古以来就有独立自主办学的优良传统,建校初始,首任校长木下广次就强调京都大学一定要办出自己的特色,要“比东大更尊重学生的独立自主精神”。

  1913年,抗议校长独断专行的“柳泽事件”,导致了校长选举制度的产生;1928年,法学部泷川教授被解雇引起全校沸腾,抗议军国主义践踏民主和对爱国教师的迫害。为了探求真理就要争取自由研究的权利,同样也只有有了这种权利才能保证自由学风的实行。

  经过前人的努力,今天京都大学的学生说:“在这里学习有种自由感,校方在学习和生活上从不施加过多的压力,有志者致学,无志者尽兴,各听其便,互不干扰。”因此,日本国内就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想读书就去京都大学。”

取得学分也可以不经过考试

  自由的学风体现在教学上就是弹性的管理原则,全校实行选课制,这个制度是法学部在20年前创设的。学生可以打破学年的界限,只要取得规定的学分就可以毕业,且取得学分不一定要经过考试,撰写论文报告也可以取得学分。

  以理学部为例,在两年专业课程的学习中,由学生自己选择最适合的专业基础课程组合学习,然后再确定重点专业方向。专业基础课程组合分为数学类、物理类、化学类、生物类四大块,由学生任选一块。两年专业课程组合分四种类型搭配:自然科学展望、共同基础学科、专业基础、专业课。对外来的留学生、本科生实行自由转学和互换学分的制度。

  自由的学习气氛和严谨的学风并不矛盾,学校始终认为:学习是自愿自觉的行动,要靠自己的责任感和不懈的努力,京都大学的特色就是要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人。因而在这种学术氛围里用不着担心这种“过分”的弹性会导致放任自流。事实上,在京都大学要想拿到学位要比其他学校困难得多。

实行对外开放,重视国际交流

  实行对外开放,重视国际交流,亦是京都大学在国际上知名度不断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京都大学每年要派出近百名研究生出国学习。至于教员出国研究、调查、讲学、参加国际会议等活动则更多,每年超过1500人次。

  学校鼓励以个人、系、专业、研究等多种形式对外交流和开展合作,包括邀请国外学者携带课题来京大进行长期或短期合作研究。

  京都大学与东京大学是分列日本东西的两颗灿烂的学术明珠。经过100多年的努力,在世界上赢得了很高的声望。今后,京都大学凭借它那得天独厚的学术环境、独具特色的传统和学风,学校全体成员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会成为日本乃至全世界的名符其实的学术重地。

京都大学与中国

  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设有日本、东方、西洋三部,其中尤以东方研究部的中国研究最为著名,以中国的社会、政治、历史、革命史、古典文学为重点,在唐诗、元曲、尚书、天工开物、汉书律历志的研究上远胜于日本其他大学,为世界大学中的佼佼者。所内藏有研究汉学的珍贵中国文献41万册,其中有些是连我国国内也难找到的。比如商甲骨文、汉籍拓本,以及日本从我国各地带回来的像片、地图、录像带、缩微影片等。

  1949年以前,我国就有不少人去京都大学留学。郑伯奇,作家,1917年赴日留学,1921年与郭沫若等组成“创造社”。1926年京都大学毕业,回国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章鸿钊(1887~1951年),著名地质学家,曾赴日本京都大学留学。

  京都大学已同我国的西北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等校签订了校际交流协议。

  目前在京都大学就读的留学生有1123人,其中以中国留学生占绝对多数(共408人),近几年来,留学生人数都呈不断增长趋势。日本京都大学积极招收中国留学生,将于2006年在中国上海开设事务所,派教员常驻上海,并与复旦大学合作,利用电脑进行远程教学。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3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评论(共1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京都大学"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117.30.73.* 在 2019年4月29日 18:14 发表

竟然没人吗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