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7个条目

总需求曲线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总需求曲线(Aggregate Demand Curve)

目录

什么是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是指对应于既定的价格总水平的社会总支出水平或总需求量,表示经济中的需求总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就是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在两部门经济中,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在于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随着价格总水平上升而减少。在既定收入条件下,价格总水平提高使得个人持有的财富可以购买到的消费品数量下降,从而消费减少。此外随着价格总水平的提高,利息率上升,投资减少,既价格总水平提高导致投资支出减少。反之亦然。

总需求曲线的导出

  总需求曲线(Aggregate demand curve)表明了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实现均衡时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结合,描述了与每一物价总水平相适应的均衡支出或国民收入的关系的图形。总需求曲线可由下述方法导出:从同时满足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出发,寻求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关系。

  在IS─LM模型中,假设其他条件都不变,唯一变动的是价格水平。价格水平的变动并不影响产品市场的均衡,即不影响IS曲线。但是,价格水平的变动却要影响货币市场的均衡,即要影响LM曲线。这是因为,LM曲线中所说的货币供给量是实际货币供给量,如果以M代表名义货币供给量,M/P就是实际货币供给量。当名义货币供给量不变,而价格水平变动时,实际货币供给量就会发生变动。实际货币量的变动会影响货币市场的均衡,引起利率的变动,而利率的变动就会影响总需求变动,即

  P↓→M/P↑→M/P>L→i↓→I↑→AD↑

例题:同时满足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为:

  S(Y)=I(r)   (1)

  M/P=L1(Y)+L2(r)   (2)

  假定S(Y)=0.1Y-80,I(r)=720-2000r,M=500,M/P=0.2Y-4000r。把上述给定数值代入(1),(2)

  0.1Y-80=720-2000r   (3)

  500/P=0.2Y-4000r   (4)

  把(3)和(4)联立,求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均衡的国民收入(Y):

  Y=4000+1250/P (5)

  (5)式即为总需求曲线的公式,它反映了国民收入(Y)与物价水平(P)反方向变化关系,这说明需求曲线的斜率为负数值。

  也可以用图6-1(a)、(b)说明如何从IS─LM模型图中得出总需求曲线:

  Image:总需求函数图1.gif

  从以上关于总需求曲线推导中看到,总需求曲线表示社会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反方向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表示,价格水平越高,需求总量越小;价格水平越低,需求总量越大。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经济解释是,在名义货币供给量保持不变时,价格水平上升使实际货币供给量减少,使货币市场出现超额货币需求,从而使利率提高。伴随着利率的提高,投资支出下降,进而导致产出下降。相反,较低的价格水平使货币市场出现超额货币供给,从而使利率下降。伴随着利率的下降,投资支出提高,进而导致产出提高。

总需求曲线的斜率

  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反映了既定的价格水平变动所引起的总需求与国民收入的不同变动情况,可以用图6-2来说明这一点。

  当总需求曲线斜率小时,既定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总需求与国民收入的变动大,这就是当总需求曲线为AD0时,总需求与国民收入的变动为Y0Y2;当总需求曲线斜率大时,既定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总需求与国民收入的变动小,这就是当总需求曲线为AD1时,总需求与国民收入的变动为AD1。

  因此,总需求曲线的斜率越大,一定价格水平变动所引起的总需求与国民收入变动越小;总需求曲线的斜率越小,一定的价格水平变动所引起的总需求与国民收入变动越大。

  Image:总需求函数图2.gif

  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取决于这样一些因素:

  第一、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小,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对利率和总需求的影响就越大,从而总需求曲线的斜率也就越小(即总需求曲线越平坦)。相反,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大,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货物币供给量的变动对利率和总需求的影响就越小,从而总需求曲线的斜率也就越大(即总需求曲线越陡峭)。

  第二、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大,既定的利率变动所引起的投资与总需求的变动越大,从而总需求曲线的斜率也就越小。相反,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小,既定的利率变动所引起的投资与总需求的变动越小,从而总需求曲线的斜率也就越大。

  第三、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越小,既定的实际货币供给量变动所引起的总需求的变动就大,从而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就越小。相反,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越大,既定的实际货币供给量变动所引起的总需求的变动就小,从而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就越大。

  第四、乘数。乘数越大,既定实际货币供给量变动所引起的最终总需求(与国民收入)的变动越大,从而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就越小。相反,乘数越小,既定实际货币供给量变动所引起的最终总需求(与国民收入)的变动越小,从而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就越大。

  因此,总需求曲线的斜率与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和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同方向变动,与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和乘数反方向变动。

  根据总需求曲线斜率的决定还可以推导出两种特例:

  第一种是古典特例。在这种情况下,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零,LM曲线是一条垂线,实际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对总需求有最大的影响,从而总需求曲线也就是一条水平线(其斜率为零)。

  第二种是凯恩斯陷阱。在这种情况下,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无限大,即在既定的利率之下,公众愿持有任何数量的货币供给量,LM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因此,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货币供给量变动对总需求没有什么影响,总需求曲线就是一条垂线(其斜率为无限大),即总需求不会对价格变动作出反应。

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总需求曲线是由IS-LM模型决定的,所以,IS曲线LM曲线的位置也就决定了总需求曲线的位置,IS曲线和LM曲线的移动也会改变总需求曲线的位置。当物价水平不变时,仍有许多影响总需求曲线的因素,可以用把这些因素总结如下表:

引起总需求增加的因素 引起总需求减少的因素
利率下降 利率上升
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上升 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下降
汇率下降 汇率上升
预期的未来利润增加 预期的未来利润减少
货币量增加 货币量减少
总财产增加 总财产减少
政府对物品与劳务的支出增加 政府对物品与劳务的支出减少
税收减少或转移支付增加 税收减少或转移支付减少
国外收入增加 国外收入减少
人口增加 人口减少

  以上各种因素对总需求的影响会使总需求曲线的位置移动。

  以上只是就一般而言的总需求曲线位置的移动。我们知道,财政政策的变动会改变IS曲线的位置,货币政策的变动会改变LM曲线的位置,因此,总需求曲线位置的决定与变动就要受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影响。下面再分别说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如何决定总需求曲线的位置移动的。

  财政政策并不直接影响货币市场的均衡,从而也就不影响LM曲线的位置。但财政政策影响产品市场的均衡,从而也就要影响IS曲线的位置。这样,财政政策就通过对IS曲线位置的影响而影响总需求曲线的位置。

  货币政策并不直接影响产品市场的均衡,从而也就不影响IS曲线的位置。但货币政策影响货币市场的均衡,从而也就要影响LM曲线的位置。这样,货币政策就通过对LM曲线位置的影响而影响总需求曲线的位置。

  应该指出的是,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名义货币供给量增加所引起的总需求曲线的移动与名义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是同比例的。由于实际货币供给量度取决于名义货币供给量和价格水平,所以,如果价格水平的上升与名义货币供给量和价格的增加是同比例的,那么,名义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就不会引起实际货币供给量的变动。

相关条目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23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Cabbage,Zfj3000,咪小鸭,Yixi,连晓雾,Mis铭,Lin.

评论(共6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总需求曲线"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园园 (Talk | 贡献) 在 2010年12月5日 12:31 发表

thanks

回复评论
杰哥 (Talk | 贡献) 在 2012年11月24日 12:48 发表

很不错,可以添加斜率为负的三个解释:财富、利率、汇率

回复评论
苏妍丁 (Talk | 贡献) 在 2016年10月14日 20:53 发表

税收增加会使总需求曲线如何移动?

回复评论
202.206.209.* 在 2017年7月19日 11:43 发表

苏妍丁 (Talk | 贡献) 在 2016年10月14日 20:53 发表

税收增加会使总需求曲线如何移动?

向左移动。税收属于漏出项,增加税收会使总需求减少

回复评论
117.136.77.* 在 2018年12月27日 16:17 发表

弹性最后的总结有错误

回复评论
117.136.45.* 在 2019年6月18日 11:35 发表

“因此,总需求曲线的斜率与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和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同方向变动,与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和乘数反方向变动。”→看前文分析,应该是斜率与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同方向变动呀?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