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物流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根据国际钢铁研究所(IISI)发布的年度数据,全球钢产量在最近几十年呈现稳步上升趋势,2004年全球钢产量首次超过10亿吨。从世界范围来看,在发达地区和国家,如北美、欧盟、日本等地区和国家钢铁的物流量往往是生产量的数倍。
例如,欧盟成员国之间存在大量的钢材交易,是世界上钢材贸易量最大的区域,2002年欧盟成员国之间的进出口交易量达7.84亿吨,而2002年欧盟的钢材产量只有1.5亿吨左右。北美的钢材国际贸易以进口为主,主要来自拉丁美洲、北美内部国家及欧盟等,交易的数量仅为欧盟国际贸易量的十分之一。日本是钢材的出口国,主要出口到中国及亚洲其他主要国家,很少进口。
作为生产原料的铁矿石方面,中国、日本和欧盟是世界上三大铁矿石进口国和进口地区,而中美、南美及大洋洲则是主要的铁矿石出口地区。从这些可以看出,钢铁物流有着很大的需求潜力。
欧洲的港口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如德国的汉堡、荷兰的鹿特丹、比利时的安特卫普,这些港口依靠着欧盟的巨大市场,定位于货物集散、大进大出的物流分拨功能,在钢铁物流的运输中发挥着很大作用,特别是欧盟从中南美和大洋洲进口大量铁矿石,都是以海运为主要的运输方式,完善的港口基础设施使得欧盟铁矿原料进口的港口作业成本相对较低。而欧盟成员国之间的钢材运输则以铁路运输为主,欧盟成员国之间建立了十分发达的铁路网络以及铁路信息基础设施。
日本是一个典型的海运首家,其所用的原材料要从大洋洲、中南美以及亚洲其他国家进口,而生产出来的钢材绝大部分都出口到中国及亚洲其他国家,还有少量出口到美洲,海运是其钢材国际运输的主要方式。有数据显示,在日本的海运货物中,钢铁货物占海运总量的20%左右。而日本钢铁的国内运输则以卡车为主。
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钢铁物流的组织形式与我国有些不同,他们很少有使用自有设施承担物流作业,而是把物流业务外包给独立物流公司。一般专业做钢铁物流的企业往往其前身是大型钢铁企业的物流部门。像在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一些钢铁物流企业是从钢铁公司剥离出来的,比如美国钢铁集团旗下的美国钢铁物流公司,日本最大的钢铁物流公司——日铁物流株式会社也是日本钢铁集团旗下的。
另外,在物流行业发展相对比较成熟的地区,往往有较大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和航运企业。这些企业运作规范、网络健全,并掌握了相当数量的运力,可以形成一定规模经济效应。从事钢铁物流的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还有美国的Transtar物流公司、欧洲的Stinnes公司等。此外,物流组织形式方面也越来越重视应用物流共同化,即不同企业之间的运输合并和设施共用,以更有效地利用物流资源。
目前,国内钢铁产品大部分还是通过市场流通到达用户手中,钢厂直销力度虽然在加大,但相比4亿吨的产量,直销的比例还比较小。放眼整个钢铁供应链,钢铁物 流技术水平明显偏低,主要体现在组织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程度低,交易市场和加工配送中心、物流中心布局不合理,物流效率低、成本高。钢铁生产领域外的销售、运输、加工、配送、仓储等物流环节还没有形成通畅的流程,各个环节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和协调。同时由于物流相关企业信息化程度还较低,物流信息系统相对滞后。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钢铁贸易流通企业有20万家之多,仅在上海就有6000多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时常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任兴洲认为,我国存在大量的钢材交易市场和钢材经销商的情况,与下游产业组织化程度低有密切关系,我国钢材消费主要是大量分散的、规模相对较小的建筑公司、金属加工企业和工程 项目,耽搁用户对钢材需求量少,种类多,而且不确定性大,钢铁企业无法直接满足这些分散的、需求量较小的用户的需求,而交易市场和钢材经销商则通过其集散 功能,满足终端用户对不同品质、不同材质、不同规格的用钢要求,完成钢材从生产企业到最终用户的转移。
近年来,随着国际钢铁企业的物流化与信息化,我国钢铁企业发展钢铁物流化已经成为了一个必然的趋势。目前我国钢铁企业物流的发展虽然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在很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但我国有几家大型的钢铁企业在钢铁物流这一方面的进展已经初见成果,取得了成功。
国内钢铁物流中心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产地型、消费型和交通型,或综合上述2~3种的综合型。目前大部分主要为消费型和交通型,靠近消费地区,贴近终端 用户,并且交通便利。这些钢铁物流中心首先是钢厂或贸易商自有资源的剪切加工,其次为社会提供外来加工,而其加工业务首先依赖自身贸易的带动。
从钢铁物流中心的运营主体来分,大致有两类,即钢厂和贸易商。对钢厂来说,建设钢材加工配送中心或物流基地,能够延伸钢厂产品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能 够发展更多直供户并贴近直供户,稳定销售渠道,有利于稳固钢厂与用户之间供应链,形成自身完整的供应链体系,结成产业联盟,同时获取更为可观的利润。所以,到目前有越来越多的钢厂投身到建立加工配送中心的“革命大潮”中。
我国钢铁物流企业在物流成本的管理与控制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远。我国的钢铁企业,在减少库存、提高资金利用率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要充分发挥我国现有资源,大力发展现代化物流和信息化管理制度,最大限度的满足客户需求,降低物流成本,从而实现我国传统钢铁企业向现代化钢铁物流企业的转变。
钢铁物流缺少全国市场的统筹规划,没有形成把物流变成干线运输、加工配送两个层次的格局,把多对多的网络理顺,找到合适的结点,结点之间是干线运输,结点周围是区域配送,把全国的网络变成这种构架,物流的布局就成功了。在整个钢铁流通行业中,制造厂商缺少物流外包理念,缺少专业化的解决方案和专业服务商,致使专业化的解决方案很难形成,缺少专业服务商这个问题要逐步解决。
应该说,当前我国物流的成本相当高。虽然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例在继续下降,但比重仍然偏高。据统计显示,2003年,全国社会物流总成本为 24974亿元,同比增长13.6%,较同期物流总值27.5%的增长速度低13.9个百分点。其中,运输成本为14028亿元,同比增长15.1%;保管成本为7376亿元,同比增长15.1%;管理成本为3570亿元,同比增长7.3%。
要尽快提升我国钢铁现代化的物流水平,促进钢铁资源有效、合理的利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钢铁行业的物流缺乏整体规划,各环节没有理顺,布局不合理,物流成本很高而方式单一,物流市场无序竞争,导致整体效益不佳。
其次,专业化程度不高,业态发展不平衡。目前钢铁企业的“大而全”、“小而全”现象使得钢铁企业的物流专业化程度低,运输、仓储水平落后,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的建设在规模和发展速度上都无法适应现代物流的要求。
再次,物流专业人才短缺,培育也比较困难。物流人才是钢铁行业物流发展的关键,也是物流企业成长的保障。但我国无论是钢铁企业或钢材流通领域的物流管理或者是人才培养,都还相当滞后。
最后,信息化程度低,现代营销和经营水平不高。目前,钢铁企业大多处于电话联系、手工操作、人工装卸较低层次的运作阶段。绝大数钢铁企业是靠纸为媒介来传递信息,这显然无法实现钢材的现代物流;同时也与现代物流系统所要求的--物流信息在相关企业进行广泛的交换,在相关交易者之间进行网络连接还不衔接。
随着我国逐渐进入重化工业时代,钢铁企业在降低生产成本、改善产品品质和扩大销售方面的管理已经相当成熟,在生产领域进一步挖掘利润的空间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钢铁企业开始把目光转向对传统物流模式的改革上。因此,供应链管理和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尤其令人关注。这是因为高效率供应链和合理物流相结合,可以使整个生产流通结构得到改善,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提供有力支持,并可大大降低物流成本,为企业带来可观效益。
可以看出生产商正在走出生产环节,关注流通,关注物流;流通商抓住网络延伸增值服务,物流商也在积极与企业合作,取得整合资源的良好效果。中铁科技物流公司与包钢合作,把供应物流与销售物流结合在一起,有效整合资源,包钢在铁路的终端,解决好资源的进与出,把上下游连接起来,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中铁科技物流通过与包钢的合作,成为国内较为成功的钢铁物流供应商。此外,有形市场的电子化,成为钢铁物流的新探索并开始向物流配送领域延伸。
总之,市场的变化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十一五”期间钢铁行业面临深刻的变革,钢铁物流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面对这样的形势,不仅钢铁企业需要认真对待,流通商也要有应对的战略。学习物流的知识、关心物流的发展、探索物流的实践,将会成为钢铁生产和流通领域发展的热点。让我们加强交流、加强合作,共同为推进钢铁物流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