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对联想法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配对联想法(Paired-Associate Technique) 一译“成对联想法”,亦称“对偶法”,研究学习记忆的实验方法。
配对联想法是玛丽·惠顿·卡尔金斯(Mary Whiton Calkins)在 1896 年提出的,用以研究材料的首位性、新近性、频率和生动性对记忆的影响。是对艾宾浩斯记忆实验方法的重要扩展。经后人发展,20世纪50年代后被广泛运用于研究学习速度、学习进程曲线及测定保持量。
在配对联想测验中,向被试呈现两个配对的项目,分别称为刺激和反应。
配对联想回忆的程序通常为:先向被试呈现一系列的“刺激-反应对”,然后单独呈现刺激项目让被试回忆与之相对应的反应项目,以检验其学习和记忆的效果。检验程序要重复进行,直到被试全部回忆出来为止。而且,每次检验时都要改变刺激的呈现顺序,以防止被试产生预期,这种程序被称为检验法。
将两个彼此间无明显意义联系的项目组成对偶项目,如“NEC—DNG”,“篮球—铅笔”等,将这种对偶项目成对地呈现若干次后,呈现每对中的一个项目作为刺激,要求被试用另一个项目来反应,以正确反应的数量和学习的次数作为学习、记忆成绩的指标。在用若干对偶项目组成一个字表时,各对在每次呈现中的顺序应不同。
该方法克服了提示法中每个项目既是前项的反应又是后一个反应的刺激的双重作用的弊端,进而避免了刺激作用与反应作用的混淆。缺点在于识记效果受刺激项目相似性的影响较大,若刺激项目间的相似度小,很可能难以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