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货币需求量学说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货币需求量学说(theories of demand for money)

货币需求量学说概述

  货币需求量学说是研究一定时期内一定社会货币流通数量及其决定因素之间关系的货币理论。

  现代货币需求学说主要有:

  1、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

  K.马克思所阐述的是19世纪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的货币流通规律,对研究现代社会货币流通仍有重大的理论意义。马克思用公式形式表述货币需求量的方式远远早于西方的古典货币需求量公式,只是他没有使用符号代入公式而已。按照马克思的分析,货币需求量可用下列三个公式表示: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必要量=(待出售商品总量×单位商品价格)/同单位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速度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必要量=(商品价格总额-赊售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相互抵消的支付总额)/同单位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速度

  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货币金属量=流通中必要的货币金属量/流通中的纸币总量

  上述公式反映了马克思对货币需求的几个观点:

  ①认为货币需求是一个客观的事物,有一个客观的尺度,反映在流通中,货币的需要量可用货币必要量来表示;

  ②适度的货币需求取决于商品的交易量、单位商品价格和货币流通速度

  ③对货币的需求最终表现为对金属货币的需求(见货币流通规律)。

  2、费希尔的现金交易方程式

  美国经济学家I.费希尔(一译费雪)在其代表作《货币购买力:其决定因素及其与信贷利息和危机的关系》(1911)中,将自重商主义以来长期流行的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作等比例同方向变动的货币数量论,用代数式作出明确而简洁的表述,使人们能够一目了然地认识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的关系。其现金交易方程式为:

  P=\frac{MV}{T} 即 MV=PT

  式中P为平均物价水平,M为货币量,V为货币年流通速度,T为一年内商品交易总额。根据交易方程式,V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在充分就业水平上,T不能再增加,因而V/T可以假定为一常数,只要M发生变化,P也按正比例发生变化。

这一方程式是一个恒等式,并无特定的理论含义它表示:商品交换价值(PT)等于偿付货款的金额(MV)。人们对此可以做出不同的解释,定出各种假设条件,提出各种理论。马克思就利用这一恒等式提出了货币流通公式,表述了与费希尔完全不同的理论(见货币数量论)。

  3、剑桥方程式

  1917年及以后几年中由剑桥大学教授A.马歇尔A.C.庇古D.H.罗伯逊等人提出。这一方程式着重通过被人们当作备用购买力的现金余额来研究货币价值与物价波动的关系,因此又称现金余额货币数量理论。一般表述为:

  M=kpy

  式中M为货币需要量;k为总资源中应以货币形式保有的比例,也就是V的倒数;P为总资源的价格;为社会总资源或国民收入

  根据剑桥方程式,货币价值由真实货币需要量和名义货币供给量的比例决定。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发生变化都会改变单位商品价格或单位货币价值。这实际上是供求价格原理在货币价值决定上的应用(见剑桥方程式货币数量论)。

  4、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货币需求决定于客观因素,他们把货币需求建立在一定时期内商品和劳务的交易规模之上。于是,因货币的价值贮藏手段职能而产生的货币资产需求就被忽视了。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则强调货币需求中人的主观因素,认为流动性偏好出于三个动机

  ①为进行日常交易需要的交易动机

  ②为将来安全保障需要的谨慎动机

  ③为追求利润目的的投机动机。货币执行交换手段职能形成人们的交易动机谨慎动机,而货币执行贮藏手段职能则形成人们的投机动机。人们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和谨慎需求主要由收入决定,对货币的投机需求主要由利率决定。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式为:

  M=L(Y)+L(r) 式中M为货币需求量,Y为收入,r为利率。有人根据这一函数式列出货币需求方程式:

  M=a+bYp+cr式中P为价格。

  凯恩斯对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在货币需求函数中增加了一个保持货币余额的代价(利率)变量,即收益率对货币需求变化的影响(见交易性货币需求预防性货币需求投机性货币需求)。

  英国经济学家J.R.希克斯1935年指出,货币需求应按照商品需求理论作为资产负债平衡或资产选择问题进行分析。他认为,如果货币作为资本资产而不作为交换手段来分析,那么货币需求公式必须包括财富总额、其他资产预期收益等解释变量。希克斯提出将财富作为解释变量是对剑桥方程式和凯恩斯公式的新发展。

  5、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美国经济学家M.弗里德曼与希克斯相同,也按照资产需求理论把货币需求看作资产负债平衡或资产选择问题但与凯恩斯学派不同,弗里德曼并不把货币需求归因于人们的主观动机,而是把货币当作提供服务流量的资产。在他的货币需求函数式中,财富概念是非常广泛的。他所称的财富不仅指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所构成的非人力财富,还包括人力(脑力和体力)财富,即人的挣钱能力。由于人力财富有时不能提供收益,把人力财富占非人力财富的比重作为一个解释变量时,这个比重越大,货币需求也越大。弗里德曼的收入概念也不指国民收入,而指持久收入,即长期收入的平均数。他认为,这种收入才是影响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其函数式为:

  M_d=f(Y_p,\frac{w_h}{w_{nh}},r_m,r^e_b,r^e_s,\frac{1}{p}\frac{dp}{dt},u)p式中Md为货币需求量,Yd为持久收入,\frac{w_h}{w_{nh}}为人力财富占非人力财富比重,rm存款收入,r^e_b为预期的公债利率,r^e_s为预期的股票收益率,1/p·dp/dt为通货膨胀率,为随机变量,p为价格因素。上式还可简化为:

  M_d=f(Y_p,h,r-\frac{1}{r}\frac{dr}{dt},\frac{1}{p\frac{dp}{dt})p}

  用偏导数说明各解释变量与货币需求的关系如下:

  \frac{\delta Md}{\delta(r-\frac{1}{r}\frac{dr}{dt})}<0

  其他条件不变时,其他资产收益上升,货币需求下降。

  \frac{\delta M_d}{\delta(r-\frac{1}{r}\frac{dp}{dt})}<0

  其他条件不变时,通货膨胀率上升,货币需求下降。

  \frac{\delta M_d}{\delta P}=f(Y_p,h,r-\frac{1}{r}\frac{dr}{dt},\frac{1}{P}\frac{dp}{dt})

  其他条件不变时,价格上升,货币需求上升。

  \frac{\delta M_d}{\delta h}>0

  其他条件不变时,人力财富比重越大,货币需求上升。

  \frac{\delta M_d}{\delta Y_p}>0

  其他条件不变时,收入水平越高,货币需求上升。

各个因素影响货币需求的程度依靠统计调查来确定。

美国经济学家钱得勒和哥尔特菲尔特在《货币银行学》一书中还提出了货币需求的其他因素:

  ①社会富饶程度,社会越富裕,它所需要的货币量就越大;

  ②取得信贷是否方便和有把握,如果得不到信贷供给,或虽能得到但无把握而且条件苛刻、手续繁琐,则个人和企业都会发现,相对于他们的支出而言,持有较多的货币余额较为有利;

  ③替换资产的性质和多样性,如果仅有的可供持有的其他资产流动性很低而且风险很高,则对货币的需求也可能提高;

  ④社会支付体系状况,在生产和分配过程中,本期生产出来的商品和劳务出售次数越多,则对货币的需求就越大(见货币数量论)。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7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Angle Roh,山林,funwmy,Zfj3000,Cabbage,Dan,Yixi,Gaoshan2013.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货币需求量学说"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