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财务伦理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财务伦理(Financial ethics)

目录

什么是财务伦理[1]

  财务伦理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和道德环境下,企业在进行财务活动和处理财务关系时参照的伦理规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财务伦理的特征[2]

  1、财务伦理的伦理学特征。

  2、财务伦理的财务学特征。

  3、财务伦理的经济学特征。

  4、财务伦理的管理学特征。

财务伦理的基本构成[3]

  根据财务主体的层次,可以把财务伦理划分为组织财务伦理和个人财务伦理两个层次。

  组织财务伦理是指财务管理活动中一定组织在处理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组织在处理内部管理关系时所应遵循的管理伦理原则与规范。它反映的是组织所选择和采取的引导其财务行为的伦理规范和价值精神。组织财务伦理的基本问题包括组织财务活动的伦理目的和伦理责任,调节组织与社会、组织与成员、组织与组织之间利益关系的伦理规范等。

  个人财务伦理指的是各种组织内领导和成员在处理相互关系时所应遵循的道德原则或规范。个人财务伦理主要涉及如下多维度的伦理关系:管理者与组织、与组织成员、与组织的利益相关者、与其他组织的管理者及其成员等。个人财务伦理的主要作用也就是要有效地调节这些关系,引导和规范管理者的财务管理行为,使之有利于个体管理活动获得成效,并促进个体的完善和发展。

财务伦理的作用[3]

  1、财务伦理有助于弥补财务法律法规的不足,是财务相关法规制度制定的基础。

  财务管理活动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财务法规是一种制度化的规范,以强制性手段强迫人们执行和遵守,而财务伦理是一种伦理价值,是人们在财务管理活动中逐渐积累形成的统一要求、秩序和理想,它主要不是借助于强制手段,而是主要依靠社会舆论、道德榜样和人们内心信念来得以实现的。它是借助于人们真正的认同和接受,并转化为人们的情感、意志和信念,内化为人们的观念,使人们自觉地遵守才得以实现。

  作为一种固定化的行为规范,财务法规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法律法规如果制定得过于严厉,会束缚人们的手脚,使人们不愿承担必要风险;如果制定得过宽,容易导致放任自流。此外,法律法规的具体内容会随着客观情形变化而变化,即法律法规一般要落后于客观现实的发展。这些说明,财务法规制度是对财务主体的最低要求,需要更高的财务伦理规范来约束财务主体的行为,还表明财务法规制度是以财务伦理道德为前提,在其基础之上构建起来的。

  2、财务伦理有利于统一组织内外、组织内各层次以及社会各界人员对财务现象的认识,从而提高组织的有效性。

  财务伦理首先是精神的,是以指导财务行为为目的,以形成正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观念性的存在;它又是实践的,根源于个体的财务实践活动本身。财务伦理是财务社会关系的表现和反映,具有广泛的普遍性。人们把握了财务伦理,也就是从一个特定方面来理解财务实践活动,有利于统一不同财务主体对财务现象和行为的认识和理解。

  合理的财务伦理不仅可以为财务主体提供一个必要的指引行动和树立期望的目标,而且可以促进合作和相互信任,以提高组织的有效性。组织内部和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合作都能够降低交易费用竞争成本,创造出新的经济效益,而这些合作都是在一定的财务伦理道德的支持下才得以进行和实现的。财务伦理是合作的前提,也是促进合作的重要机制。

  3、财务伦理有利于个人与组织目标的协调一致,是组织或个人在财务管理活动中对财务行为实现自我约束的基础。

  为了追求更佳的效益,必须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这就需要规范人们的行为,建立良好和谐的相互关系,尤其是相互的财务关系,充分挖掘人们的内在精神潜力。这需要财务伦理的指引和协调。法律法规虽然能够对人的行为起到基本的规范作用,制约人们的行为,但是,要真正统一人们的目标和协调相互关系,需要财务伦理的引导,以良好的伦理道德来激发组织成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进组织成员与组织财务目标的协同与一致。

  伦理道德是适应人们协调和处理财务关系的需要而产生的,财务伦理相对个体而言,是一种外在的约束力量,但是这种约束不是单纯的消极防范和限制,它是个体的主体性的积极表现。财务伦理作为一种价值判断和准则,对组织或者个人财务行为实施控制效应。当财务伦理价值被大多数员工接受以后,人们就会把财务制度与规章内化为自己行为的价值准则,成为个体内心信念,自觉地按照准则行事,从而实现财务主体对自身财务行为的自我约束。

财务伦理的必要性

  1.财务理论的技术性

  虽然许多决策都是以财务理论为基础的,但是理论的贡献往往被人们认为是纯技术性的,财务理论仅限于回答诸如一旦决策被制定那么它的结果会如何之类的问题。虽然那些决策制定者可以为实现某个特定的目的而在该理论体系的指导下选取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对目的的选取问题却与财务理论是分开的,因为这属于伦理范畴。简而言之,财务理论所关心的是方法问题,而伦理学关心的则是目的问题。

  财务管理者们常常作一些既涉及方法又关乎目的的决策,财务理论的总体推定和基本信条也会影响管理者们关于什么需要解决、如何最好实现等问题的看法。因而,即使财务理论声称,它所关心的是技术性问题,它也会不由自主地由“是什么”的命题滑向“应该是什么”的命题。例如,财务理论的一个重要基本信条认为,公司的目标就是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那么这个信条本身也是一个关于商业活动应该如何行事的规范性命题。因此,必须考虑从财务理论出发的商业活动的伦理后果。

  2.法律的不完全性

  首先,法律是一种相对粗糙的工具手段,并不适用于约束所有的财务活动,尤其不适用于那些不能被简化为精确规则的活动。其次,法律的制定与出台通常是对那些不道德行为的反应,因而那种鼓励财务从业人员恣意妄行直到法律禁止时他们才停止的做法是不恰当的。另外,法律也并不总是十分明确的,因而许多人认为自己的行为合法(尽管不合乎伦理),但最后却发现他们的这些行为是非法的。再次,仅仅遵守法律是不足以管理一个机构或运营一个公司的,因为雇员、客户以及其他各方都会期待或要求公司对他们给予合乎道德的待遇。

财务伦理的利益相关者分析模式[3]

  1.公司财务目标的伦理分析

  传统企业理论认为,企业存在的首要目的是为股东服务。企业只是达到增加股东财富目的的一种手段。企业管理者的义务在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尽其最大努力为股东创造最大的利润。根据这一观点,股东利益是至高无上的,高于其他一切利益。

  然而,上述观点也正受到挑战。这种挑战主要基于两种不同的考虑。

  第一种考虑是,尽管股东在法律上是所有者,然而,他们往往只是一些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没有真正兴趣的投机者。他们的利益就在于从他们的投资中获得最大限度的回报——即使这种回报导致对企业长期发展的损害。企业股票一下跌,他们就会出卖股票,将其投资转移到别处。从最终意义上说,为这种股东经营企业,必将对公司的存在造成伤害。而且,由于大量的股票持有者是通过共同基金投资计划或者保险政策的形式持有股票,甚至不知道自己持有哪一家公司的股票。

  第二种考虑是,尽管股东从技术上说是所有者,具有一定的权力,包括保持公司良好运营的权力,但还有一部分人,他们与公司的关系更为密切,从中获利更大,对于公司的持续存在与取得成功承担更大的风险。因此这种观点认为,在公司运营中,不仅仅考虑股东,还要考虑公司所有利益相关者。公司并不是只为股东经营,而是为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经营。很明显,公司员工可以从公司中获得很大的利益。公司员工为给他们支付工资的企业贡献了自己的时间与精力、智慧与创造性,没有他们就不会有企业的存在,在作出对他们有影响的决策时,企业应当为他们考虑。

  利益相关者的观点并不否认经理人员有义务为股东创造尽可能多的回报。但它把这种做法现实地解释成是为了长远意义上的最多回报,这种做法与履行对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义务是一致的。从根本意义上说,保持员工对公司的忠诚有助于提高生产能力,满足顾客的需要从而能够提高销售量,因此也就提高了利润。

  2.利益相关者分析模式

  人们更为熟悉的分析企业的模式是“股东模式”,它主要关注企业的财务经济关系,以定量分析为主;相反,利益相关者分析是一种定性分析,主要研究行为人。利益相关者分析既包括经济因素,也包括影响组织和个人的非市场因素,如道德、政治、法律和技术利益。利益相关者管理建立在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这些道德规范迫使企业协调好与企业利益相关者和股东的信托关系:①企业行为是为了实现企业客户、员工、供应商和股东的利益最大化;②要尊重并满足这些利益相关者的权利。

  利益相关者是指“能影响组织行为、决策、政策、活动或目标的人或团体,或是受组织行为、决策、政策、活动或目标影响的人或团体”。企业的一级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所有者、客户、员工和供应商。此外,企业股东和董事会对企业的生存也至关重要,因此也是一级利益相关者。企业的CE0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可以是利益相关者,但在利益相关者分析中,通常将他们作为事件主角和企业代表。二级利益相关者包括所有其他利益群体,如媒体消费者、政府、竞争对手公众和社会等。

  利益相关者管理的伦理基础是,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目标受制于社会公正,这个公正不仅指个人权利,还应扩展到所有在企业事务中有利益的群体,企业从本质上讲不单是“经济”主体,还具有社会责任。因此,企业行为“应该”对社会负责,不仅因为这是“正确的事”,而且也是为了确保企业自身的合法地位。

  利益相关者管理提出了一套分析框架,分析者可以据此勾画出企业与相关群体的关系,并理顺这些关系,从而达成“共赢”的合作方案。此处,“共赢”指企业决策符合社会公正、公平标准,并使所有相关群体受益。

  利益相关者分析只是一种分析方法,而不是伦理理论处方,也没有“内置”道德准则。利益相关者分析中的伦理思维是要问:“对于那些影响商业决策的人以及受到商业决策影响的人而言,什么是公正、公平、平等、有益?从力量和影响力来分析,谁是弱势利益相关者?谁能、谁愿、谁应该帮助弱势利益相关者,传达他们的心声,并鼓励他们参与决策过程和结果?”最后,利益相关者分析要求当事企业明确他们对相关人等所负的道德责任,并履行责任

参考文献

  1. 常国华著.企业财务伦理的冲突与规制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11.
  2. 王擎著.论财务伦理的特征.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12期
  3. 3.0 3.1 3.2 杨雄胜主编.会计学基础课系列教材 财务管理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01月第1版.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方小莉,Gaoshan2013,Dan.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财务伦理"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