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型农业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节约型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1]
节约型农业的本质要求[2]
经济学上的节约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生产成本的节约,二是交易成本的节约。前者是指生产活动中的实际付出,后者是指为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付出的成本。节约型社会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节约,通过采取市场、行政、法律等综合性措施,提高包括人、财、物在内的全要素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赢。
节约型农业就是对于农业资源或农业生产投入物的节约。一般来说,农业资源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一是农业自然资源,包括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等;其二是农业社会经济资源,主要包括农业资本、劳动力资源、农业科技资源及服务性资源等。
节约型农业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地、节水、节肥、节农药、节种子、节能和农业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的农业生产方式。一方面,节约型农业要求形成合理的节约型农业结构。节约型农业结构由农、林、牧、渔等子系统构成。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在不同时期因资源条件及其组合特点、市场需求以及现代科技水平的不同,其结构也就各有所别;在农业结构内部各个子系统中,根据其各自的条件、特点和发展趋势,也会形成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节约型农业,如农业的“节地一节时一节水”、畜牧业的“节粮一食草型”、渔业的“节饵一多层型”、林业的“速生一木本粮油一立体型”等。另一方面,节约型农业要求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一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由主要依靠增产增效转变为依靠增产、节约全面增效;从不计成本的粗放型增长转变为核算投入产出的现代市场化发展方式;从主要依靠资源消耗维持生产转变为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资源实现增产增效;由个体分散的小农土地耕作方式逐渐转变为现代化集约经营方式。二是促使农业步人循环经济的良性发展轨道。要使农业真正走上以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不断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利用率为目标的良性发展轨道。三是防止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村生活环境的恶化。各种农产品要按照国家规定的质量和环境标准进行生产,并逐步建立起严格的检测、认证和准人制度,有效地遏制容易形成公害的农业废弃物排放,达到农业的绿色、生态和标准化。四是实现农业产业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合理组织农、林、牧、渔生产,构建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统一的农业生态体系。改变农业落后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与全社会协调和谐的发展。
发展节约型农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
首先,发展节约型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国的农业属于资源约束型农业,自然资源总量大,但人均拥有量小。山地丘陵多,干旱、半干旱地域广,难利用土地比重大,耕地和淡水资源不足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同时,农业生产环境趋于恶化,水土流失、面源污染等造成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以及农村人口素质和农村贫困问题,都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这种现实既凸显了建设节约型农业的紧迫性,又成为研究如何建设节约型农业的出发点和主要依据。因此,应积极推广和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缓解日趋严重的资源问题,进而提高环境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其次,发展节约型农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农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在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的前提下,改善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不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另外,建设节约型农业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是农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着力发展节约型农业,保护和利用好农业资源,逐步缓解资源的供需矛盾。
最后,发展节约型农业是一项历史性战略工程,是继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之后,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又一重大变革。节约型农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自然生态和经济发展规律,通过最有效的保护和最科学的利用农业资源,以确保农业持续增长,实现低耗、高效、优质、良好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