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笼换鸟策略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腾笼换鸟策略是一种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策略。最早由广东省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占绝举措而提出。“笼”是对区域空间的形象化表达,“鸟”指的是产业。“腾笼换鸟”即由于土地资源、环境资源及其他资源的限制,该区域迁出或淘汰区域内低端产业,引入并发展高端产业,从而完成区域内的产业置换、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腾笼换鸟”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相当普遍,一个区域或经济体的产业升级必然是一个“腾笼换鸟”的过程。目前,以珠三角和长三角为典型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正在经历“腾笼换鸟”的过程。
“腾笼换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自然发生的产业转移现象,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扮演一定的引导和推动的作用,但过于急迫的推进则可能使该区域面临“产业空心化”的严峻问题。
广东的“腾笼换鸟”,即“双转移”(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政策。具体是指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而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劳动力,一方面向当地二、三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其中的一些较高素质劳动力,向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转移。
广东腾笼换鸟的核心提示
“腾笼换鸟”,改变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换来的是质量与效益、经济与社会协调的增长方式,最终带给人民群众的是幸福安康的生活。“腾笼换鸟”如同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认识越早,决心越大,代价越小。腾笼换鸟需要“一石三鸟”:新体制牵动,新机制驱动,新产业拉动。最重要的是“倒逼机制”:有的地方水、电、资金、能源都紧缺,却能“倒逼”着企业改变原先高消耗、高投入的粗放型经营管理方式,“倒逼”着地方政府加快转变职能,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的地方土地不足,却能“倒逼”出向“闲置、空间、时间、管理、科技、规划、机制、企业、置换、域外”要土地集约经营。城市的经营管理者是否有“逼迫”感,在于其见识的“早”与“迟”;而“腾笼换鸟”成功与否,在于投资强度、产出密度、效益高度和环保水平是不是有一个显著提升。
广东腾笼换鸟的积极意义
施行这一政策,目的是促进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在遭受金融海啸后的寒冬,既要保持珠三角经济的热度,又要带动欠发达的东西边缘地区的经济发展。
其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优化资源配置
产业劳动密集的加工生产环节转移到东西两翼,同时引进高新技术、金融、服务等产业,这样,在资源、劳动力、市场分额等方面都得到比较好的、合理的安排。比如,茂名新欣产业—金属制造业就是利用了兼有能源指向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优势发展起来的。
二、充分利用劳动力,扩大就业
中心珠三角地区人口过度密集,造成就业压力大,交通、住房紧张;而东西两翼却大多是空巢老人或失业人员,以发展农业为主,经济欠发达。因此,产业转移对双方是利益共存的。不仅可以缓和中心城市的压力,而且为东西边缘地区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新机遇。为乡镇城市化、城市向卫星城市扩展的趋势起了推动作用。
三、有助于提高珠三角的国际竞争力
积极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环保科技、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航天技术、新能源开发技术等,有利于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产业群体。
四、有利于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赢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就拿小孩的成长来说,在农村,普遍还存在“小鬼当家”的现象,即父母外出打工,他们几乎一年才见一次面,这样的成长环境,众人观点不一,这里不再贅述。最显而易见的后果是父母和孩子形成了代沟。而这一政策,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可能途径。父母不用再出远门工作,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
浙江的腾笼换鸟策略
经过30年的发展,浙江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最快、活力最强的省份之一,是全国较早地进入人均生产总值3000美元发展阶段的省份之一。浙江经济在快速奔跑了30年后的今天,突然感受到了发展中的“制约之痛”,体会到了耕地锐减、环境污染、能源困局、成本攀升等“成长中的烦恼”。浙江的决策者很清楚,这些烦恼归根结底是浙江经济发展增长方式粗放,产业层次不高等积弊的反映。如果不痛下决心“腾笼换鸟”,发展空间就会越来越小,就会与机遇失之交臂,这些烦恼将成为“永久的烦恼”。为此,浙江采取三大方略,实施“腾笼换鸟”:“优农业(用生态农业、精致农业代替传统农业)、强工业(用新型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兴三产(靠“楼宇经济”缓解土地压力)。
2004年底召开的浙江省经济工作会议就指出:“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浙江必须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有关专家指出,以此为标志,浙江的产业布局进入“腾笼换鸟”期。
10年间,历届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握一条主线:全面贯彻“八八战略”,大力推进“腾笼换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咬定转型升级不动摇,坚持结构调整不放松,始终不偏离转变发展方式这条主线。通过“四大国家战略举措”和“四大建设”,开拓了浙江发展新空间、新动力、新优势;通过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促进了转型升级;通过扩大有效投入、央企对接、浙商回归,引领了结构调整。在实践中,浙江创造和积累了许多腾笼换鸟的新鲜经验。
在腾笼换鸟中,浙江经济抒写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犹如雨后春笋,在浙江大地发芽、成长;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浙江制造转向浙江创造,浙江贴牌转向浙江品牌;现代服务业方兴未艾,为浙江经济注入了新能量;“绿色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日渐深入人心。腾笼换鸟,让浙江经济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得到了很大提升,浙江人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浙江腾笼换鸟的事例
一、宁波市:换上循环经济之“鸟”
宁波市委书记巴音朝鲁认为,要把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产业所占用的资源和空间腾出来,“换上循环经济之鸟”,用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推进生产生活生态联动,从而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具体为:从宁波资源禀赋、产业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积极推进循环经济的实践活动,争取到2008年基本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框架。、
二、温州市:让本地“鸟”外来“鸟”比翼齐飞
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认为,温州“腾笼换鸟”十分迫切。作为民营资本输出地,温州年初启动了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作为主打传统轻工的“温州制造”,2005年4月又启动了工业发展“12345”工程,鼓励企业做强做大。温州市的思路为:以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破解“低小散”。破解之法为:用“12345”工程调高“存量”;用招商引资“一号工程”注入优质“增量”。
三、绍兴市:腾出“低小散”换来“高大优”
绍兴市委书记王永认为,重点是把绍兴纺织这只大“笼子”中产能过剩、经营粗放的企业“笼子”腾出来,发展占用资源少、创新能力强、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真正推动经济发展从制造型向创造型转变,从创业型向创新型提升。其关键是实施创新发展的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换来新的经济结构,换来新的发展体制,换来新的增长方式。
世界上的的众多城市早已完成了这个过程。以我国香港地区为例,改革开放之初,香港的人均GDP只有五千美金左右,也就是工业化基本完成,后工业化开始全面进入发展序列,可这时香港已没有更多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支撑了。而此时祖国大陆方面正值改革开放之初,所以有意无意中,香港开始了“腾笼换鸟”,将原来前店后厂式的生产方式逐渐向大陆转移。
从1978年至1998年的20年间,香港基本完成了第二产业置换的全过程,共向大陆转移了5万多家企业,留在香港的企业不足原来的10%。其中70%被转移到“珠三角”(以东莞、深圳为主),另外30%转移到福建等其他地区,由此开始了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的崛起,出现了广东“四小虎”,出现了“三来一补”模式,广东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加工厂,但同时也成了世界垃圾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