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6个条目

脱媒效应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脱媒效应

  脱媒效应是指资金供给通过一些新的机构或新的手段绕开商业银行这个媒介体系,输送到需求单位。

  脱媒,是指随着经济金融化、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主要金融中介的重要地位在相对降低,储蓄资产在社会金融资产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及由此引发的社会融资方式间接融资为主向直、间接融资并重转换的过程。

银行业的脱媒效应

  银行业的脱媒效应主要表现为:部分贷款被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票据市场工具、股票融资等替代;而部分存款则被货币市场基金证券投资基金和居民股票投资所替代。据渣打银行统计,2006年通过股票上市,企业债券和企业短期融资票据的融资金额达到8060亿元人民币(不包括私募股本和风险资本)。尽管银行贷款仍保持主导地位,但近期这种主导地位正在减弱,如相比2005年有85%的企业外部融资来自银行贷款,而2006年只有 79%,商业银行的脱媒效应进一步显现。股票市场交易的持续活跃使居民储蓄存款的一部分被分流到股票市场,央行发布的金融运行数据显示,2006年全年,居民户存款增加2.09万亿元,同比少增1125亿元,而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余额则同比大幅增长。可以预计,随着今后金融创新发展,票据市场工具的丰富,企业融资工具更加多样化,银行业的脱媒效应将进一步明显。

资产证券化的脱媒效应[1]

  与股市扩容带来的脱媒效应不同,开展资产证券化产生的脱媒效应有其独特的优点。

  首先,与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相比,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脱媒效应更为强烈。发行股票和企业债的作用是让需要资金的企业,不用再通过银行贷款获得融资,实际是限制了银行贷款的增长,其功能是通过限制存款—贷款循环,而限制进一步的货币创造,也就是防止流动性的进一步增长,但对已有的货币供应量不构成影响。但在资产证券化交易中,银行出售的是自己的信贷资产,可以看作是存款—贷款货币创造循环的逆循环,对已有的货币供应量也会产生缩减作用。

  其次,资产证券化产品属于固定收益证券,开展证券化符合发展债券市场的需要。发展债券市场对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增强资本市场稳定性有重要作用。

  第三,开展资产证券化能够兼顾银行利益。银行间接融资比重过大造成一个困境,一方面直接融资比重过小,金融资产供给不足造成价格飙升,同时银行过分依赖存贷利差收入;但另一方面银行缺乏足够动力削弱这种垄断地位,银行上市,对业绩的追求使其不仅不会改变现状,反而更加严重地倚赖利差收入,放贷意愿更加强烈。资产证券化一方面可以削减银行放贷带来的货币创造,还可以帮助银行开拓多种收入来源(如证券化资产的发放费、交易服务费),优化银行收入结构,推动银行摆脱盈利来源单一的困境,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单羽青.标普:以资产证券化缩减流动性, 中国经济时报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Cabbage,鲈鱼,泡芙小姐,Lin.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脱媒效应"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