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粮本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粮本

  粮本是指改革开放前,即计划经济年代国家为保证非农业人口的粮食供给而为每个人配给的粮食定额,每户一个粮食和食用油定额本,简称粮本,居民可凭粮本定时到指定粮店购买粮食和食用油。

  “粮本”是典型的计划经济模式,是粮油供应的有效凭据,是被城镇居民所接受的具有绝对权威性的定量管理方法,凡是在计划经济年代,用粮本买过粮的对此都记忆犹新,情有独钟。其作用是定量、限额控制,在批准的定量之内使用,但决不允许“寅吃卯粮”。粮食管理部门在管理粮本上可称得上铁面无私,严格控制。正是这种管理方法,使泱泱大国的市民增强了计划意识,为生计周密安排,省吃俭用,自我约束

  常见的粮本:红皮册子手掌般大小,封面上最上方印有某城市“城镇居民粮油供应证”一行字,翻开第一页是粮本的发行单位名称和粮本持有人姓名以及粮本编号和粮本发放时间。

粮本的发展简史

  1.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它与钱币具有同样大的购买力,甚至比钱更实用。广州人将其戏称为“周身证”,凭票凭本购买粮油在当时深入人心。

  大概在1954年前后,政府在粮油供应方面推行重大举措,每家每户都拿到一本粮油本。同时粮票、油票、煤票、豆票、布票、肉票等各种日用生活票据出现了。它们与钱币具有同样大的购买力,甚至比钱更实用。广州人将其戏称为“周身证”,凭票凭本购买粮油在当时深入人心。

  五十年代的粮油本上每月平均供应花生油半斤、大米(三级米、质量较差)30斤,其他还有煤、大豆、布匹、猪肉等主要生活日用品的供应,逢年过节还要补一点肉、油之类的。

  各家各户的粮油供应根据行业的不同、男女性别及年龄的差异而略有不同,比如产业工人每月最高可得40斤大米的供应,而无业居民一般都只有27斤大米,没有生活来源的居民,国家实行救济。

  2.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20世纪60年代,中国粮食生产歉收导致出现全国性粮食供应问题出现。当时采取了粮食供应的低标准,即全国各地按照工作性质不同采取不同的粮食定量标准。这个时期,在中国农村粮荒现像普遍出现,城市供应粮食量也普遍减少,在当时很多家庭只能守着粮本过日子,在这一时期,粮本在民间戏称为“命根子”。

  3.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20世纪70年代,中国粮食生产和供应情况同比60年代有所缓和,经历过60年代生活的中国人,很看重粮本的作用,因为在60年代只有持粮本的非农业人口,不愁吃,相比之下,无粮本的农村人,生活十分窘迫,在这以后的很长时间里,粮本如同“身份证”一样,是一种“身份”像征。

  4.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20世纪80年代,中国粮食生产和供应情况开始回暖,非农业户口家庭中的粮食开始出大量剩余现像,此时的更多的非农业户口的人可以用粮本换一些鸡蛋或日用品

  5.二十世纪九十代

  20世纪90年代,国家取消了粮食定量供应,实行粮食开放政策,粮油本的作用也逐渐消失,并成为历史的见证物。大约在1993年以后,粮本不再通行,但可以根据国家粮食津贴政策,带上户口本、身份证、粮油本到政府指定的地点,领取一定数额的津贴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寒曦.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粮本"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