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物流统计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社会物流统计是在现代物流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将统计学理论与方法运用到社会物流领域中,研究物流经济活动过程中数量关系和内在规律性的活动。[1]
社会物流统计通过对物流活动过程的评价和分析,从数量上反映物流活动的规模、结构、发展水平、比例关系,反映物流活动的发展规律以及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社会物流统计工作的任务[1]
社会物流统计工作的任务,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 准确、及时、全面、系统地反映物流发展情况,为国家制定和落实物流相关政策服务。
(2) 做好预警预测,为保证物流的高效、畅通服务。
(3) 发挥咨询作用,为科学决策和管理服务。
(4) 履行监督职能,为提高物流管理水平服务。
(5) 加强物流统计分析,发挥辅助决策的作用。
我国社会物流统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1]
1. 合理性原则
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是数据结果要能够科学合理地反映物流发展的现状和国民经济的关系;
二是各项指标应具有合理性、完整性,并且相互联系;
三是各项数据结果要有充分的统计数据,各项权数和系数必须建立在已有的统计数据基础上;
四是社会物流统计指标的时空范围以进入社会物流领域为起点,以送达最终用户为终点。
2. 可操作性原则
具体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及物流统计调查组织和实施行为在实际运作中切实可行、可操作。社会物流统计是一项新的工作,指标体系过于超前,难以操作。因此,社会物流统计要建立在相应统计的基础上,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从有条件的指标先起步,逐步推进。
3. 国土性原则
与GDP核算制度保持一致,本制度适用于境内从事物流活动的所有企业,包括合资与外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