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性教学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生成性教学是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教学形态,是一种需要规则,但在适当的时候又敢于放弃规则并适时调整的教学形态。和一切教学形态一样,生成性教学有个限度问题。其限度主要涉及到两方面:一是关于生成本身的限度问题,是不是可以以生成的名义来包容课堂上的一切错误和偏见,走向什么都行的“相对主义”;二是生成性教学是否在所有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都适应。[1]
生成性教学的特征[2]
(一)参与性
生成性教学以学生的主体参与为前提条件,只有通过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真正达到有效生成的目的。生成性教学不再是教师主宰,学生跟着教师走,严格地按预定的教案往下教,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理清学生的思想脉络,看准学生思想的症结和可能的走向,随时调节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从知识的角度来看,对于个体而言,所谓学习知识不是单纯地获得现成的结论,不经历真正的经验生长和知识建构过程,是不能将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体知识的。生成性教学认为没有参与就没有对话、没有对话就没有知识的建构与生成;要求打破以往教学中那种只有教师对学生的单向传递的单一化格局,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学习过程的设计和学习方法的选择等,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独立思考和练习阶段;提倡学生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投入。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要真正实现学生的发展,教学中必须有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
(二)非预设性
在生成性教学观下。教学具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既不能完全由教师单方面决定,又不能都在课前教学设计中预料到。课堂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是由师生通过讨论、质疑、对话、探究等共同完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由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现编、现导、现演的,具有较强的“非预设性”。教学的各个因素和各个环节之间不是序列型的、积累型的。而是呈现出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复杂、层层递进且往返回复的特征,这是一个矛盾交织的过程,各个因素和环节永远处于转换和生成之中,教学系统的这种复杂相互作用使得我们不能对未发生的一切即真实的教学情况作断然的预测。在生成性思维受到关注以前,是本质主义统领世界,它是“一种先在地设定对象的本质,然后用此种本质来解释对象的存在和发展的思维模式”。以往的教学追求效果的最优化,教学设计具体精确,尤其是目标预设严格按照课堂教学的步骤和环节进行。这样虽然保证了课堂教学有序进行,但减弱学生学习的兴趣,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总会出现预料不准的情况,教师不能保证教学一点也不偏离预设。德国著名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博尔诺夫指出,“在人的生活中会有一些突然出现的、非连续性的事情,无论如何不能把这些事件纯粹地视为外来干扰。相反,这些事件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如果人们深入研究这些事件的各个方面,它们对人的一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这种非连续性的事件决不仅仅是一种偶然的外来的干扰,而是深深植根于教学本质的一种潜质。
(三)交互性
生成性教学是师生交往和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预定轨道行进,而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生成的动力来源于师生间以及生生间的交往互动,教学即交往,交往是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通过交往分享彼此的思考和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彼此的智慧和修养、达到彼此的共识、共享、共进。在充满生成的课堂里交往不仅有师生间的交往,而且还有生生间的交往,不仅仅是教师向学生发出信息,学生在接受来自其他人信息的同时也向外人发出信息,整个课堂是一个动态的交往过程。交往活动的互动性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是特殊的“人”一“人”关系,为了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师生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闱在交流和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经验和认识,交流彼此的情感和体验,拓展彼此的眼界和视阈,这样,最终使得教学成为立体交叉式的网状结构,真正为促进教学的动态生成提供可能。由于教学思维方式的转换,生成性教学认为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受”过程,而是教学中多因素互动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应采用互动性的方法促使教学互动进一步的存在、发展与完善。
生成性教学的实施策略[2]
(一)制定灵活的教学计划
生成性教学不是不要计划,而是不要僵硬的计划。教学是一项培养人的工作,它必须有目的性,凡有目的的事情都应有计划。传统教学计划的不足在于对教学作了单一的计划和刚性的计划,只为教学的展开规定了一条路径,并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执行。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学不能简化为固定的形式。”阎生成性教学的教学计划是关于教学过程的相对宏观的设想,教学的各种因素都应在其考虑范围之内,但它不应是具体教学行为的详细清单,而是考虑、预期、想象事情会如何发展以及学生会如何反应。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必须关注到教学的可变性、适应性与生成性。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课前教学设计的研究力度,自觉“预设”由师生、生生、生本多边对话生成的“非预计性”知识和智慧,并事先形成弹性化方案。
(二)营造交往与对话的教学氛围
没有交往与对话就没有生成性教学。交往与对话不仅是语言上的交流,更体现一种面向全体的教育观念。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的主体性掩盖了学生的主体性,信息、价值、观念的单向传导在恒定性教学中是普遍存在的,师生之间难以产生情感共鸣,教师无法真正走入学生内心世界,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教学的效果无从谈起。在生成性的教学中,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其主体得到承认、受到尊重。在教师的心中,每个学生都应是被关注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是具有能动性的个体,“在这种关系中,双方都没有自己追求的现实利益,双方都不把对方作为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而是真诚的赏识对方、欢迎对方、肯定对方,同时受到对方的赏识、欢迎和肯定。”旧教师不仅将自己的思想、价值观念呈现给学生,他也要倾听学生的声音,根据学生的状态进行教学调整。当学生的言说权得到承认后,学生之间的沟通才会在更深的层次上进行,生际交往因此才会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价值。
因为学生个体与他们所处的关系在互动中不断展开,各种关系之间也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它们此消彼长,不断形成发展出新的关系。对话是相对“独自”而提出的,体现了知识不是静止而是生成的。真正的“教师”不是教师,而是学习的群体与环境。现代教学理论将教学活动描述为“一种思想、观念不断碰撞,精神、情感不断交流,理想、信念不断生成的过程”。互动对话是教学生成的生态条件,只有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平等对话交流,实现知识同步,思维共振,情感共鸣,并营造一种为学生所接纳的、宽松合作的、开放的和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氛围,生成性教学才能得以实现。
(三)展现教师的教学智慧
教师的教学设计是超时空的策划,缺少现场性,当教师把事先设想的方案带入现场时,往往会发现情况特殊而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面对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凭借教学智慧应对生成性问题,对预设的教学进度与环节、方法与手段适时地作出反应和调整,按照教学情境动态的实施教学方案。这种应变是事先意想不到的,调整的决策必须完成于瞬间,容不得教师去细细琢磨,反复推敲。传统教学并没有忽略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创造性,如它也注重教师教学设计的精巧性和教学过程的严密性,但它将教师的教学智慧仅仅局限在教学设计阶段,而在教学执行阶段则表现为将教学设计毫无遗留也毫无扩展地执行下去。生成性教学不同,它注重教学设计,但认为教学设计仅仅是设计思路,而不规定具体的教学行为。在生成性教学中,需要教师运用大量的智慧性的而又是未加反思的行动。
生成性教学要求教师能将生成性课程事件巧妙地转化为有价值的课程资源,他们“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势和新问题的能力;具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智;具有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境及时作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魅力。”简言之,及时捕捉和充分利用生成性课程事件,需要教师具有高超的教学智慧。教师的教学智慧主要来源于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总结、个体经验的积累、自我实现的愿景、为学生好的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