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生态赤字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生态赤字

  生态赤字,是用来计量人地系统间自然资本的供需情况和可持续程度的指标。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出现生态赤字,其大小等于生态承载力减去生态足迹的差数,生态赤字表明该地区的人类负荷超过了其生态容量.

  生态赤字,是在生态生产性土地的概念基础上,生态足迹研究者建立了一系列指标来计量人地系统间自然资本的供需情况和可持续程度。为了更清晰地表达全球生态赤字的发展态势,科学家们提出了“生态赤字日”概念,所谓“生态赤字日”是指人类将地球为满足一整年的用度而产出的资源消耗殆尽的时间节点,在“生态赤字日”之后的该年度其余时间内,人类是向地球及后代子孙索要资源以“吃老本”的透支方式来维持当前的生活方式

生态赤字影响因素

  (一)生态容量

  传统研究中所采用的生态承载力以人口计量为基础,它反映在不损害区域生产力的前提下,一个区域有限的资源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然而,在现实世界中,贸易技术进步、地区之间迥异的消费模式等因素不断地向这个基于人口的“生态承载力”指标功能发出挑战。人们认识到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不仅取决于人口本身的规模,而且也取决于人均对环境的影响规模,因此单从其中一个方面来衡量生态容量是不准确的。 生态赤字

  (二)人类负荷

  人类负荷指的就是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规模,它由人口自身规模和人均对环境的影响规模共同决定生态足迹分析法用生态足迹来衡量人类负荷。人类要维持生存必须消费各种产品、资源和服务,人类的每一项最终消费的量都追溯到提供生产该消费所需的原始物质与能量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的面积。所以,人类系统的所有消费理论上都可以折算成相应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的面积。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要维持某一物质消费水平下的某一人口的持续生存必需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的面积即为生态足迹,它既是既定技术条件和消费水平下特定人口对环境的影响规模,又代表既定技术条件和消费水平下特定人口持续生存下去而对环境提出的需求。在前一种意义上,生态足迹衡量的是人口目前所占用的生态容量;从后一种意义讲,生态足迹衡量的是人口未来需要的生态容量。由于考虑了人均消费水平和技术水平,生态足迹涵盖了人口规模与人均对环境的影响力。

  (三)生态盈余

  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出现生态赤字,其大小等于生态承载力减去生态足迹的差数;生态承载力大于生态足迹时,则产生生态盈余,其大小等于生态承载力减去生态足迹的余数。生态赤字表明该地区的人类负荷超过了其生态容量,要满足其人口在现有生活水平下的消费需求,该地区要么从地区之外进口欠缺的资源以平衡生态足迹,要么通过消耗自然资本来弥补收入供给流量的不足。这两种情况都说明地区发展模式处于相对不可持续状态,其不可持续的程度用生态赤字来衡量。

生态赤字生态问题

  (一)水土流失严重

  局部地区得到控制,但大部分地区呈急剧恶化趋势。上游河床不固,水土流失至下游,淤积起来,发生灾害,如此循环,生态环境随之恶化。建国初期水土流失面积116万平方公里,现在是367万平方公里,增长了2.16倍,几近全国总面积的38%。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黄土高原,总面积64万平方公里。那里水土流失45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0%。它也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

  (二)沙漠化严重

  中国沙漠化土地2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有14个广东省大小。而且沙漠化还在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相当于每年吞噬掉一个中等大小的县。其中东北西部、华北北部、西北的绝大部分都已沙漠化,许多地区已成为沙漠。由于自然条件恶化,土地盐碱度高、连植物也无法生存。农村燃料、饲料、肥料、木材匮乏,严重影响当地人民的生活,全国贫困人口的1/4生活在沙漠化地区。建国以来共有67万公顷的耕地和235万公顷的草原为黄沙所吞没。

  (三)森林覆盖率

  过度采伐破坏了自然林,防风、防砂、保水,含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系统的自发功能逐渐降低。中国在世界上属森林资源稀少国,只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3.9%。本国的森林覆盖率也只有14%(日本60%、印尼61.7%、俄罗斯55.4%、美国32.3%、巴西57.7%、印度23%)。人均森林蓄积量不足19平方米 ,还不到世界人均蓄积量的13%。尽管森林资源如此缺乏,每年仍有大量森林被采伐,年均生产木材6400立方米。甚至连尚未长成的幼树和百年老树也不放过。国务院于1998年9月颁布法令,禁止采伐黄河、长江上游的森林。

  (四)自然灾害

  50年代,自然灾害中中等程度以上的灾害发生频率为12.5%、60年代为42.9%、70年代为60%、80年代为70%、90年代100%。受灾面积扩大,50年代为2500万公顷、90年代上升到4942万公顷。受灾范围50年代为16.7%、90年代为32%。平均每年1/3的农作物受害。

生态赤字治理措施

   采取措施防止生态环境的继续恶化。1994年国务院通过了《21世纪中国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明确了治理环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方针。在“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也提出了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中国政府开始限制工业排水、提高工业废水处理率,控制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1999年1月国务院制定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则》,划分了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三个时期(现在~2010年初期、2010年~2030年中期、2030年~2050年后期),今后50年国家将花大力气致力于现存天然林和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推进植树和绿化、抑制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推广生态农业

  这样到21世纪中叶,全国范围的水土流失将得到控制,适宜的绿化带和林带将初步形成,“三化”(机械化、自动化、专业化)的草原基本恢复,整体的生态环境状况将得到显著的改善。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刘维燎.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生态赤字"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