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7个条目

甘肃农业大学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甘肃农业大学(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官方网站网址:http://www.gsau.edu.cn/

目录

学校概况

  甘肃农业大学的前身是1946年10月创建于兰州的国立兽医学院,是当时国内唯一的兽医高等学府,首任院长为我国著名兽医学家、兽医教育家及现代兽医学奠基人之一盛彤笙院士。1950年,学校更名为西北兽医学院;1951年,更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在建校之初,一批留学海外的学者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来到祖国的西部,立志于祖国畜牧兽医事业,开创了我国畜牧兽医高等教育事业的崭新局面,培养了我国第一批畜牧兽医事业的高级专门人才,造就了一大批国际、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1958年,学校与筹建中的甘肃农学院合并成立甘肃农业大学,并迁往武威黄羊镇办学。在迁往武威黄羊镇办学的28年内,学校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以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突出的人才培养成就赢得了社会的赞誉。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迁回兰州市办学。1984年10月,在当时财政投入十分有限的情况下,面对一片荒滩,全校师生万众一心,迎难而上,从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建起,开始了学校办学史上的又一次艰苦创业。1986年秋季,在新校址招生。在此后的20多年里,一边搞建设,一边抓教学,学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农科为优势,多学科发展的高等农业院校。

  学校地处规划中的兰州市新城区中心,占地总面积247.48公顷,其中校园面积87.98公顷,建筑面积43.67万平方米;拥有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133个;学校固定资产总值48,930.11万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10,511.27万元;有国家级植物生产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各1个,校级实验教学中心16个。图书馆文献资源总量318.84万册,并建有180台机位的电子阅览室;1997年,建立了校园网,经过教育部“西部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项目的实施,全校信息点数增至6,000多个,校园网出口总带宽达300M;建有体育馆、田径场、足球场、网球场等各类体育设施及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基地。

  现设有16个学院(教学部),47个本科专业,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和12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4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医学等学科门类,形成了农科专业与非农专业相互协调、结构合理、特色明显的学科专业布局和层次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63年的办学历史上,学校名师云集,群贤毕至。盛彤笙、朱宣人、廖延雄、杨诗兴、任继周、谢铮铭、陈北亨、胡恒觉、赵有璋、刘孟洲等一批国内名家,在大西北艰苦的环境中,潜心学术,专心执教。他们的精神激励着学校一代又一代教师扎根陇原,竭诚奉献。今日的甘肃农业大学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业务素质好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445人,专任教师849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16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实验师等)263人,讲师(工程师、助理研究员等)23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兼),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成员1人;“甘肃省科技功臣”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计划”21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37人,甘肃省省属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8人。

  学校一贯重视本科教学工作,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常抓不懈。近年来,学校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3+4+5”新的课程体系;不断改革教学运行机制,建立健全了实践教学运行体系,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日趋完善,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五”以来,先后有2项教学成果获国家二等奖,7项获省级一等奖,8项获省级二等奖;有1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17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学校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25部,副主编国家规划教材、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改革教材等54部,参编97部,各类获奖教材39部。

  “十五”以来,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721项,有96项研究成果获奖。其中,省(部)级奖49项,申请专利26项。出版专著124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598篇。其中,在SCI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57篇。目前,全校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在研项目292项,总经费达1.5亿多元。在草业科学、动植物育种和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生物技术节水农业、农产品加工与开发、旱作农业与生态恢复、动物疫病防治与生物疫苗研制、动物胚胎工程、设施农业和农村经济重大问题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和地域优势的科研领域。建成了以“甘肃省作物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甘肃省畜产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牛羊胚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现代养猪工程技术中心”等为核心的科技研发平台。

  学校面向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办学规模逐年扩大。63年间,学校先后培养了6万多名各类人才,许多已经成为我国科技、教育、管理等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力量。他们当中有在分子进化理论研究中取得辉煌业绩的首位华人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杨子恒,在禽流感防治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青年女科学家陈化兰,在人类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发病机理研究方面具有重大建树的教育部“长江学者”尚永丰等。多年来,学校的毕业生因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善于与人合作、特别能吃苦而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认可。

  学校重视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2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保持着学术交流关系,并与美国等国家合作成立了“中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美1+2+1人才培养计划”等6个合作办学项目的实施,使我校学生能够充分利用优质国际教育资源,丰富阅历,增长才干。

  63年来,学校不断开拓进取,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向高水平迈进,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学校发展中取得的每一个进步,都彰显了甘肃农业大学“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学校取得今天成绩的强大支撑,也是学校继往开来的不竭动力。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学校制定了“建设以农科为优势、多学科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坚持改革创新,科学管理,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拓展科学研究领域,增强服务社会功能,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的办学思路,各项工作在改革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进。今日的甘肃农业大学必将含弘光大,继往开来,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弘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甘农精神,秉承“敦品励学,笃志允能”的校训,锐意进取,勇于创新,造福社会,普惠民生。

院系设置

  农学院(含原园艺系)

  农学院于2004年1月由原农学院与园艺系合并建院,目前拥有作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园艺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药用植物资源与利用、设施作物、作物保护和作物生态生理6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果树学、蔬菜学、药用植物资源与利用和设施作物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农学、园艺、农村区域发展、中草药栽培与鉴定、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种子科学与工程6个本科专业。作物生产、作物遗传育种、果树科学、蔬菜科学、农村区域发展、中草药栽培与鉴定和观赏园艺7个系。

  草业学院(含原植保系)

  草业学院草业科学专业成立于1950年,1953年起招收草原学研究生,1964年起招收本科生,1972年成立草业科学系,1984年建立草业科学博士点,1989年经教育部批准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草业科学重点学科点。1992年成立草业学院,1999年教育部批准设置第二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2001年草业学院建立畜牧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并再次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点。植物保护本科专业始建于1959年;1980年成立植物保护系,2003年原植物保护系并入草业学院。

  动物医学院

  学院目前下设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和临床兽医学3个系,涵盖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和临床兽医学3个二级学科。有1个中心实验室、1所动物医院和1个甘肃省牛羊胚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84年基础兽医学和临床兽医学同时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兽医一级学科获甘肃省省级重点学科,2003年兽医学一级学科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同年获兽医学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目前,本重点学科有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临床兽医学和动物医学工程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及相应的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近年来,本学科从动物生殖生理及动物胚胎工程、畜禽传染病和寄生虫病防制、动物解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动物疾病病理学、兽医中药学和中西兽医结合、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等6个研究方向进行了重点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前身为畜牧系,1950年4月,由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畜牧科和牧草科并入国立兽医学院创建畜牧系。经学校批准,先后更名为动物生产工程系(1993年)、动物科学技术系(1999年),2001年学校院系调整时成立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林学院

  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成立于1986年,是在1958年创建的林学系的基础上发展组建起来,隶属甘肃农业大学。是我校唯一一所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二级学院。学院办学专业和学科由原来林学系设有一个林学本科专业发展到目前有林学、园林、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三个本科专业及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森林经理、林木遗传育种和农业推广(林学领域)等硕士学位授权点。并开设有“林业生态环境工程与管理”、“园林”两个本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应用型专业。形成了具有本科、硕士、专业学位硕士、博士等多教育层次、多专业、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相结合的高等林业教育体系。

  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的前身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畜牧系农业经济教研组,创建于1953年,1958年甘肃农业大学成立,先后辖属马列主义教研室、基础部、农学系;1984年农牧业经济管理专科独立建制;1988年农业经济系成立;1993年农业经济系改名为经济贸易系;2001年经济贸易学院挂牌成立;2004年经济贸易学院更名为经济管理学院。

  工学院

  甘肃农业大学工学院由原机电工程系(1958)和水利水电工程系(1976)于2003年整体合并组建,是目前全校本科教育规模最大的工科学院。学院有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农业电气化及其自动化、交通运输和农业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8个本科专业;下设农机与汽车工程、机电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4个系和1个工程基础教学部;拥有机电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所属5个实验功能室,水利与土木实验教学中心所属6个实验功能室和机械工程训练中心,校内外建有11个实践教学基地;设有甘肃农业大学节水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机电工程研究所。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组建于2004年1月,由原农学院植物学、植物生理生化及遗传学教研室,草业学院动物学、动物医学院动物生化、动物生理及相关学院的生物统计学等学科合并成立。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现有动物性食品营养与工程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食品科学和动物性食品营养与工程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食品加工与安全硕士农业推广专业学位授权点;有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三个本科专业。

  资源与环境学院

  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成立于2003年12月23日,其前身为创建于1959年并于同年开始招生的农学系土壤与农业化学专业,1966年停止招生,1980年恢复土壤与农业化学专业并独立组建土壤农化系,1983年恢复招生。此后多次整合重组,几更其名。目前,学院已发展成为具有三级学位授权,教学与科研、全日制教育继续教育有机结合,农、理、工、管综合发展的多学科学院。

  人文学院

  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前身为1954年原西北畜牧兽医学院成立的马列主义教研室。1993年由马列主义教研室和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大学语文教研组合并组建社会科学部,开设了公关与文秘、经济法市场营销三个专科专业并于当年招收学生。2001年体育教学部并入社会科学部成立人文学院,2004年图书馆文献检索教研室并入人文学院,同时,体育教学部从人文学院分离出去独立设置,市场营销本科专业被划归到经济管理学院。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成立于2004年1月,其前身是1992年成立的校计算机教研室、计算中心;2001年3月,校计算中心与校网络中心、电教科合并,成立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系。

  理学院

  理学院的前身为基础部,组建于1978年。2001年相关教研室组(室)调整至其它院系后,基础部更名为基础科学系。2004年,在学校新一轮机构改革中,基础科学系更名为理学院。

  外语学院

  甘肃农大外语学院是在自学校创立以来就设有的外语教研组、而后的教研室、教学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99年独立设置为外语教学部建制,2001年初在学校院系调整改革中更名为外语系,2004年初在学校新一轮改革中更名成立了外语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甘肃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前身是甘农大教务处培训科,成立于八十年代初。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在原培训科的基础上,先后成立了培训中心和职业技术师范部,进入九十年代,成人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新的形势,促进我校成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决定将原培训中心和职业技术师范部合并,经省教育厅批准,于1993年7月成立甘肃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2004年,根据学校整体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将成人教育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合并,成立甘肃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是管理学校继续教育工作、成人高等教育和自学考试辅导工作的二级学院,承担着管理和办学的双重职能

  体育教学部

  体育教学部承担全校本.专科学生的公共体育课教学工作。现有教师教辅人员25人,副教授9人,讲师6人,助教6人,专职行政人员1人,教学辅助人员3人。其中4名教师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获硕士学位,3名教师正在攻读硕士研究生。

  省级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作物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GansuKeyLabofCropImprovement&GermplasmEnhancement)是由甘肃省科学技术厅和甘肃农业大学联合共建的省级重点实验室,依托于甘肃农业大学。实验室是在原甘肃农业大学农业生物工程研究所、甘肃农业大学小麦遗传育种研究所的基础上,通过人才和资源整合,于2003年成立。校长王蒂教授任实验室主任,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屈冬玉研究员为特聘专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正副主任分别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瞿虎渠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教授担任。实验室下设5个功能实验室:基因工程室、分子标记室、细胞工程室、种质资源室、植物组织快繁室。

历史沿革

  1939年4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建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先后设农艺、森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等科。

  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将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

  1947年7月,由国民政府及其教育部直接领导,甘肃省政府协助进行。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后,设农艺、森林、畜牧科、兽医科、农田水利、农业经济和牧草7科。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的创建,使甘肃在抗战时期有了一所独立的高等农业专科学校,使普通高等农林教育独立院校得到了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946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在兰州设立国立兽医学院。这是国内首座独立的国立兽医高等学校。首任院长为盛彤笙。同年甘肃畜牧兽医研究所并入国立兽医学院。国立兽医学院的创建,不仅是国内首座高等兽医学院,而且结束了甘肃没有高等农林本科学校的历史。

  1950年2月,撤消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畜牧科、草原科并入国立兽医学院。

  1951年,西北兽医学院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

  1952年引进前苏联高等教育经验后,开始设置专业。学校设畜牧系畜牧专业,兽医系兽医专业,学制4年。

  1952年9月30日,经政务院批准,将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并入西北畜牧兽医学院。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的并入,不仅增强了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畜牧系、兽医系的师资力量和办学实力,而且也成为现在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兽医系的起源之一。

  1958年西北畜牧兽医学院从兰州迁到武威县黄羊镇。

  1958年5月,甘肃省委决定,将正在筹建的甘肃农学院与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合并,组建甘肃农业大学。1958年12月15日,召开了甘肃农业大学成立大会。学校在畜牧、兽医两个系的基础上,增设了农学、林学和农业机械3个系,共计5个系5个专业,同年开始招生。

校训校风

  校训:敦品励学笃志允能

  校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教风: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学风:诚朴博学慎思敏行

校标

  校标内容说明

  校标四周线条为圆形,并加内圈,寓意全校师生员工以教学为中心,认真履行高校“三大职能”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校标主体是由麦穗和牛角组成的图案,象征一艘扬帆远航的船,寓意甘肃农业大学承载着推进农业现代化使命和对未来的憧憬,不畏艰难险阻,乘风破浪,勇往直前。麦穗经过修饰,又像打开的书籍,既揭示了学校以农为优势的办学特色,又反映出农大学子刻苦攻读、孜孜不倦的精神。牛角构成船体,既代表畜牧、兽医优势学科,又寓意着一代代农大人崇尚科学、探求真理、顽强拼搏、锲而不舍、不断进取的精神。

  主体图案下方的“1946”是甘肃农业大学建校的年份。

  整个标志的圈线、主体图案、英汉文字、下垂弧线、阿拉伯字均为深绿色。绿色暗喻着生命、发展、永恒,寓意甘肃农业大学充满生机和活力,生生不息,不断发展。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6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评论(共1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甘肃农业大学"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123.150.182.* 在 2014年12月12日 22:56 发表

刘侠民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