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消费券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消费券(consumer coupon)

目录

什么是消费券

  消费券是消费券顾名思义就是用作消费的凭证,一般来说,消费券只能用来购买商品或服务,不能兑换成现金。现在社会上林林总总的购物券、代币券优惠券、食品券等等也属消费券。

  消费券基本上有特定的发行人,有一定发行规模,针对特定对象,有特定的发行期限和使用范围,以发行目标不同还有设定特定的使用条款。同样的消费券政策在不同的政策目的下其发放对象、限制条款以及企业规定等方面都是不同的。[1]

  消费券是实现经济政策的工具之一。当民间消费能力大幅衰退时,政府通过发放给民众消费券作为一定时期内的消费支付凭证,从而增加民众的购买欲望购买力。消费券作为人民未来消费时的支付凭证,期待借由增加民众的购买力与消费欲望的方式以振兴消费活动,甚而进一步带动生产与投资等活动的成长,加速经济的复苏。 在金融危机特殊时期,消费券正逐渐成为促销售、保增长的重要手段之一。虽然消费券是以促进消费为目的,但也可作为社会救济工具之用。

消费券的发展历史[2]

  消费券的诞生也有其历史过程。

  193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了刺激战后极度低迷的经济,德国政府推出了消费券计划。该计划每周向市民发放小额的消费券,用于购买食品、衣物等日常用品。德国政府甚至强制规定:企业在发放工资时,必须用一部分消费券代替工资发放,以提高消费水平。德国政府的消费券对帮助其从一战后的经济困境中复苏起到了较大作用。

  1939年,美国推出食品券计划。“食品券”是低保的一种实物给付形势,它与“低保”的货币给付(SSI,即补充保障收入)形式相辅相成。其后,在1943年被终止,并与1964年重新开始实施至今。2008年10月1日,联邦食品券计划正式更名为“补充营养援助计划”(SNAP)。SNAP 帮助低收入者及家庭购买为维持健康所需要的食品。美国农业部2008年预计,在2009年,将有月均2798万人领取食品券,将发放总价值约403亿美元的食品券。

   以上是消费券的早期雏形,真正现在意义上的消费券是由日本政府在1999年发放的。在 1999年,日本经济泡沫破灭,经济形势严重恶化,为了刺激消费并照顾弱势群体,日本政府对符合发放条件的特定人群,发放名为“地域振兴券”的消费券。发放对象为:①15 岁以下的儿童;②符合申领老年退休年金、残疾基础年金、母子年金、准母子年金、孤儿年金、儿童抚养津贴、残疾津贴、特别残疾津贴的受益人;③被日本政府进行保护或安置于社会福利机构者;④年满 65 岁的市町村民税的非课税者。满足发放条件者,每人一次性获得2万日元(约合170美元)消费券,使用期限是半年。消费券面值为1000日元,总计发放额为6124亿日元。约有3107万人领取“地域振兴券”,实际消费率为99.6%,总计6189亿6100万日元。GDP约提升2000亿日元(约提升GDP的平均个人消费0.1%)。

消费券的类型[1]

  按照购买对象的不同,消费券主要可分为:购物消费券、旅游消费券、教育培训消费券。

  • 购物消费券是可以代替现金进行购物的专用券。其功能与现金一样,但是只能用来购买商品,不能兑换成现金,而且适用商家的有一定的范围。购物消费券要求一次性消费完毕,不设找零。
  • 旅游消费券是政府为促进人们到本地旅游,而向特定人群发放的专用于到指定地区、景点旅游的消费券。其功能与购物消费券相似,只是用途是专用于旅游。
  • 教育培训消费券是政府发放的,用于资助困难企业职工、进城务工人员、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城市失业人员等教育培训的消费券。

  按照使用方式的不同,消费券可分为:直接使用型和混合使用型。

  • 直接使用型消费券具有补助的性质,可以代替现金使用,如台湾向市民发放的消费券可以直接代替现金使用;
  • 混合消费券不能直接全额代替现金使用,必须与一定的现金搭配使用,如德国发放的消费券。

各国消费券的案例

  1. 中国

  在国内,消费券主要有“政府消费券、社会消费券、旅游消费券、转移性消费券和教育培训消费券”5大种类,相关企业发行的一般为抵金券,其消费券的面值一般为100元,也有20元面值的社会消费券。

  • 政府消费券

  特点:使用财政资金发放的公益性、红利性消费券。

  • 社会消费券

  特点:单位和个人(含中国外游客)按照自愿原则购买的非公益性,非红利性消费券。

  • 转移性消费券

  特点:企业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为实现保就业、保收入,用政府拨付的各种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和企业扶持奖励资金在用于发展再生产和缴纳社会保险费后购买的用于企业购买商品、服务及用于职工福利消费券

  • 旅游消费券

  特点:政府适当资助、专门向来本地旅游者发放的消费券。

  • 教育培训消费券

  特点:用于资助困难企业职工在岗培训、进城务工人员、未就业大学毕业生等。

  在全国其他地方也推出多种形式的消费券。

  2. 在日本,曾经发行过“地域振兴券”。

  日本于1999年针对符合发放条件的特定族群发放“地域振兴券”,每人2万日圆。

  3.在泰国,为“救国支票”。

  泰国于2009年3月26日向登记申请并获准的752万低收入国民发放每人2000泰铢的“救国支票”。

消费券模式的问题[2]

  1.部分消费券替代现金转化为储蓄。在我国各地已发放消费券的模式中,一些城市发放的消费券是可以直接消费而不需要与现金搭配使用的,并且消费券一部分发放到困难人群,一部分发放到普通人群当中,对于那些困难人群来说,他们将用消费券购买生活必需品,此时财政支出资金可以顺利的通过消费券转化为消费,消费券改善了这部分人群的生活。而对于后者即普通人群,财政支出可能通过消费券替代现金的方式向储蓄转化。因为对于普通群众来说,即使不发放消费券,购买生活必需品的钱也是要花的。给这部分人发放消费券,就会产生所谓的“替代”,即将消费券用来购买必需品,原来要用来购买必需品的现金却存进了银行。再加上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是不容易改变的,从而对于普通群众来讲分发消费券起到刺激消费的作用很小。

  2、消费券限地使用容易引发寻租行为。在消费券发放以扩大内需的过程当中,由当地政府指定特定商家接收消费券。此时,政府是真正具有决定权的参与者。在消费券刺激消费提高企业自身盈利的驱使下,商家利用非法手段获得政府批准成为指定接收消费券的商家,并以此特权占有垄断利益,从而引发政府腐败的产生。

  3、各地政府自定计划发行消费券会扩大地区差异。由于各地方财力不同,以及具体的消费环境消费能力不同,很可能造成贫富地区消费券的金额差距较大,从而导致新的地区差距,从而弱化消费券的作用。

  4、消费券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消费率偏低的问题。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认为,消费是真实所得的较稳定的函数,消费欲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未来长期收入的变化。消费率偏低,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同时,由于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健全,以至于老百姓不敢花钱。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更加重了消费者经济环境的忧虑。而消费券不可能实质性的改变人们的消费心理

参考文献

  1. 1.0 1.1 张丽萍. 是非评说消费券[J]. 中国统计, 2009, 000(005):23-25.
  2. 2.0 2.1 苏娅. 我国消费券模式初探[J]. 江苏商论, 2009, 000(006):14-16.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7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in,Llyn.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消费券"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