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隆剃刀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汉隆剃刀(Hanlon's Razor)
目录 |
能解释为愚蠢的,就不要解释为恶意的。——罗伯特·汉隆
汉隆的剃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维模型,它用于排除一个现象可能解释的选项。
汉隆剃刀原则由罗伯特·J·汉隆首创,但历史上早就有类似的表述了,比如1774年拿破仑说过一句名言:
“永远别把没有尽力归为恶意”。
罗伯特·海莱因在1941年发布的小说《帝国的逻辑》也有发表过类似的观点:
你把愚蠢所导致的许多情况,都归咎于邪恶。
1774年歌德在《少年维特之烦恼》里也做了相似的表述:
误解和忽视比阴谋和恶意导致了更多的“混乱”。不管怎么说,后两者肯定要少的多。
德国将军库尔特·冯·哈默斯坦·马克德用汉隆剃刀原则来评价他的士兵,他说:
我把我的军官分成4组,分别是聪明、勤奋、愚蠢和懒惰的军官。通常两种性格特征是联系在一起的。有些是聪明且勤奋的,他们通常在总参谋部任职。又蠢又懒的,占到了士兵的90%,这部分人非常适合日常工作。既聪明又懒惰的人担任着军队中最高的领导职责,因为他们有足够清晰的头脑,和在做艰难决策时所必须的沉着和冷静。但是一定要提防那些又蠢又勤快的人,因为他们只会引来恶作剧。(公司里也是一样)
1990年,黑客字典收录了汉隆剃刀并注释为“墨菲定律版的奥卡姆剃刀”,2001年,昆汀·斯塔福德·弗雷泽在博客上阐述了奥卡姆剃刀这个名字的起源,墨菲定律的作者亚瑟·布洛赫曾向公众征集自创“定律”的投稿,而他的朋友罗伯特·J·汉隆是他的朋友得知了此事,然后把相关的内容就提交上去,最后被亚瑟收录在《墨菲定律第二册中》,也就是从那时起,汉隆的剃刀命名用到了现在。
汉隆剃刀的推理:
- 能解释为愚蠢的,就不要解释为恶意。
- 能解释为无知的,就不要解释为愚蠢。
- 能解释为可原谅的错误的,就不要解释为无知。
- 能用你未知的其他原因解释的,就不要解释为错误。
现代媒体视愤怒为有利可图的商品。通常以文章的形式出现,将原本可以用无能或者疏忽可以解释的事情归结为恶意导致的。我们每天会在媒体上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
人们一看到与他们的世界观相抵触或者与所想的不一样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想要生气。而媒体就非常善于做出这一类的恶意揣测。当浏览报纸、或者社交媒体的时候,别忘记汉龙剃刀原则,会很有帮助的。
举个例子,当苹果推出Siri语音搜索时,大家发现Siri无法找到堕胎诊所。这被立即视为苹果公司厌女症的证据,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内部程序编码出现错误。
汉隆剃刀原则最有价值的应用是在人际和沟通方面。对于一个相信别人故意给自己制造麻烦惹恼自己的人而言,破坏和对方的关系很正常。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情况不过是能力不足导致的,或者意外引起的。
在工作上,同事没有对展示文件的错误进行修改,导致自己做展示的时候被领导发现错误,最后被训话。恶意的循环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会不会是同事故意这样做的,想要毁了我的职业生涯。然后两个人就开始互相看不顺眼,互相的使绊子,最后影响到公司的正常运营,两个人都被公司开除了。每一次埋怨都会加深自己的看法,然后导致下一次行动出现问题。不论是怎么样,最后的结果肯定都是以悲剧收场。这就像一个恶意的循环,每循环一次就会加深恶意。
其实第一次可能就是因为同事前一天生病加班给漏掉了。自己也没检查,出现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