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有效规模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最小有效规模(minimum efficient scale,MES)
目录 |
最小有效规模(MES)指在长期中平均成本处于或接近其最小值的最小的规模。
一般表现为“长期平均成本下降”,即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呈下降趋势,下降的最低点。
最小有效规模的确定方法[1]
根据著名产业组织学家谢勒(F.M.Scherer)的归纳,介绍以下几种方法:
1.利润率分析法(Profitability Analysis)。它是用利润率作为规模的函数进行分析,基本思路是利润率越高的企业规模也就越为有效。比如,按资产的不同规模对行业内的公司进行分组,分别列出各个组别的平均税后股本分红率,如果公司规模与平均税后股本分红率之间存在某种相关关系,就很容易对该行业的经济规模作出判定。这种方法的优点为数据很容易得到,而且简便易行,缺点是不够准确。利润率高低不仅受规模经济的影响,还会受到企业的垄断程度,会计核算的口径,经济周期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2.适者生存检验法(Survivor Test)。它是由著名经济学斯蒂格勒(G.Stigler)首先提出的。其基本思路是:一般说,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生存,并且其市场份额不断上升的企业或工厂的规模就是最优的,反之市场份额不断下降的企业或工厂的规模则不是过大就是过小。到目前为止,已有众多经济学家利用适者生存检验方法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证明该方法是基本可用的。但该方法也有一定的问题,简单说就是在竞争中生存下来并且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的原因肯定不只规模经济这一条。这是运用该方法时必须注意的。
3.统计成本分析法(Statistical Cost Analysis)。这种方法与利润率分析法有些类似,它主要是利用统计方法找出长期平均成本与工厂规模之间的一般关系,并以此确定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大体形状,然后确定最小有效规模。值得说明的是,采用这种方法时的数据一般应该使用不同工厂的横断面数据,而不是时间序列数据。
4.工程法(Engineering Approach)。这种方法就是利用重点访问和填写调查表的方式,向熟悉规划、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了解有关数据,用以确定成本与规模之间的一般关系,再据以确定最小有效规模。虽然这种方法在实践中使用得较多,但也要注意到它主要依据的是技术资料,容易忽略组织管理等方面的规模经济问题。
总的来说,各种方法各有所长。有的比较适用于企业的生产能力规模决策,有的比较适合于政府制定产业组织政策;有的侧重于工厂规模问题,有的侧重于企业或公司的规模问题。因此,有时计算结果会出现不一致,最好能结合使用,互相验证。
市场所能容纳的厂商数为市场的总需求除以MES。
不难发现,最小有效规模是单位成本达到最小值时所要求的最小产出,一旦现有企业的规模达到该点,它就迫使新进入者做出选择,要么以更大的生产规模进入,并且现有企业强烈反击的风险;要么以小的生产规模进入,但要忍受产品成本高的劣势。
由此可见,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一个行业的最小有效规模越大,最小有效规模相对整体市场的比例越大,潜在进入者进入前后产品的价格差异越大,因而,潜在进入者进入的可能性越小。因此企业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提高最小有效规模,可以有效增加新进入者的进入难度。
至于企业在什么条件下以低于最小有效规模进入新行业,取决于规模经济曲线的形状。如果规模经济曲线很陡,那么小规模进入所带来的成本劣势就越大。换言之,规模经济曲线越陡,小规模进入的可能性就越小。
企业可以利用最小有效规模,并努力利用学习曲线增加规模经济曲线的斜率,构建行业进入障碍,从而有效地阻击潜在进入者。
- ↑ 顾江著.规模经济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