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饰作用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文饰作用(rationalization)
目录 |
文饰作用又叫理由化的适应。西方心理学界的用语。指一种自强防御机制或适应行为。在精神分析学中,文饰作用或称合理化作用,是指用一种自我能接受、超我能宽恕的理由来代替自己行为的真实理由。所谓酸葡萄心理, 即把自己得不到的东西说成是不好的;或所谓甜柠檬心理,把自己已经得到但认为不好的东西说成是好的,这些都是文饰作用的例子,文饰作用是以似是而非的理由去证明行为的正确,掩盖错误或失败,以保持内心的安宁。[1]
即一个人为了掩饰不符合社会价值标准、明显不合理的行为或不能达到个人追求目标时,往往在自己身上或周围环境找一些理由来为自己辩护,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正当合理的,以隐瞒自己的真实动机或愿望。如把考试成绩不好归咎于身体不好、出题不公正;一个人并不需要一只箱子,他会讲出许多理由,似乎买这只箱于是必要的。文饰作用有多种表现,如投射(即以他人类似行为开脱自己)、怨天尤人、强调事实需要、自我解嘲等。
文饰作用是指当个体受到挫折后,为解除或减轻心理上的负担,会以各种理由原谅自己或为自己的失利辩解。文饰作用是个体的一种心理自卫机制,对个体的心理活动起着自我安慰的作用。从心理卫生角度 说,它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从伦理学角度来看,它确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2]
文饰作用的具体表现[3]
文饰作用具有几种表现:
①以个人好恶为理由掩饰错误,维护自尊;
②怨天尤人,推卸责任,以减轻内疚感;
③将其不合理行为解释为不得已而为之;
④用别人做过的行为解释自己行为的合理性。
这种文饰作用对于挫折者来说有两方面影响,一方面是它限制了人们对讨厌事件的责任感和罪恶感,另一方面使人们降低了对失败事件的失望。对于文饰作用所具有的“欺骗”性质,受挫者本人并不一定能意识到,他们常相信这是真的。
文饰作用所具有的自欺性质,虽然能消极地使个人暂时免受打击,但问题并未解决,挫折仍然存在,它就如同只能减轻症状而不能治疗的安慰剂一样,而且它可能会使人脱离现实,无法适应环境,进一步造成心理不良反应。了解了文饰作用的性质后,可以使人们认识到它无助于克服困难,而且是意志薄弱的表现。人们应该学会敢于面对挫折,积极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当一个人受到挫折后,为了减轻由此而来的痛苦与内疚,维护其自尊心,不能正视现实,而找一个自圆其说的“好理由”来为自己辩解。这个理由在他人看来未必是真正的原因或是不合逻辑的,但却能说服本人,使其感到心安理得,具有自欺欺人的味道。
如一个学生某次考试分数不高,为了掩饰自己的失败,却向其他同学表白自己只注重能力不在乎分数。
如把考试成绩不好归咎于身体不好、出题不公正;一个人并不需要一只箱子,他会讲出许多理由,似乎买这只箱于是必要的。
一个人因为工作表现不好,没有得到奖金,他却说: “我根本 不想要这点奖金”,想以此来掩盖自己的不足。
一个人因缺乏上进心,在企业的“应知应会”考试中,总是 “名落孙山”,他却推说是有人刁难他,并不是他不努力掌握生产技术和文化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