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恶意转移财产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恶意转移财产(Malicious Transfer Property)

目录

什么是恶意转移财产

  恶意转移财产是指了躲避债务或者隐匿非法所得而把个人或者共同财产私自转移的行为

恶意转移财产的界定

  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即作了规定。该司法解释123条明确规定: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二条第一款第(六)项的规定处理:

  1. 在法律文书发生法律效力后隐藏、转移、变卖、毁损财产,造成人民法院无法执行的;
  2. 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方法妨碍或抗拒人民法院执行的;
  3. 有履行能力而拒不执行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和支付令的。

  这其中,“在法律文书发生法律效力后隐藏、转移、变卖、毁损财产,造成人民法院无法执行的”,即属于恶意转移资产的行为。

  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 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
  2. 以暴力、威胁、贿买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贿买、胁迫他人作伪证的;
  3. 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已被查封、扣押财产,或者已被清点并责令其保管的财产,转移已被冻结的财产的;
  4. 对司法工作人员、诉讼参加人、证人、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协助执行的人,进行侮辱、诽谤、诬陷、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5. 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方法阻碍司法工作人员执行职务的;
  6. 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的。

恶意转移财产的救济方法

  • 调查取证

  当前有些经济纠纷案件中,虽然法院判决债务人债权人支付款项或赔偿违约金,但是债权人在执行程序中无法获得相应钱款。法院的判决书成了债权人手中的司法白条。在众多无法执行到位案件中,部分案件无法执行到位其原因并不是债权人没有经济能力,而是债务人虽有经济能力却在债务形成后恶意转移财产导致的。面对这样的情况可以通过法律途径采取积极的措施协助法院执行。[2]

  • 调查债务人的财产线索

  具有执行价值的财产主要包括房产、机动车、股票等。

  • 追纠民责

  债务人恶意转移财产的民事法律救济方法。债务人转移财产的方式一般有四种,即

  (1)与他人恶意串通以降低债务人赔偿能力为目的转移财产;

  (2)放弃其到期债权或者无偿转让财产;

  (3)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

  (4)以明显不合理的高价收购他人财产。主观上看,债务人的目的是以表面合法的交易行为掩盖其故意转移财产心理状态。客观上看,债务人的行为造成了其赔偿能力的减弱。对这几种恶意转移财产的方式,民法通则、合同法及最高院合同法司法解释二加以规制。

  • 追纠刑责

  债务人恶意转移财产的刑事救济方法。为了维护人民法院生效判决、裁定的权威,刑法规定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对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的刑事处罚措施。

  1998年4月17日,最高院发布《关于审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范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法律适用问题,明确何为“有能力执行”是指“根据查实的证据证明,负有执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义务的人有可供执行的财产或者具有履行特定行为义务的能力”。2002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的解释》进一步明确了“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情形,包括“被执行人隐藏、转移、故意毁损财产或者无偿转让财产、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

  据此如果债务人存在以前述四种方式转移财产的行为,且造成无法履行司法文书确定义务的,应符合刑法第313条规定的“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构成要件。债权人可以向法院提出控告,由负责执行的法院移交公安机关立案查处。

  因此,债权人如果经调查债务人有转让财产的行为,应进一步查明是否存在本文论及的四种情况,如果存在的,应及时向法院提起诉讼,并可以拿起刑法武器追究债务人的刑事责任,以保护合法权益。

相关条目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寒曦.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恶意转移财产"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