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恐慌性购买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恐慌买进)

恐慌性购买(Panic Buying)

目录

什么是恐慌性购买

  恐慌性购买是指因对政策或形势的不确定性或因恐慌而引发的抢购行为

  恐慌性购买是指在预期受灾或察觉有可能发生灾难时,商品价格高涨或短缺等情况下,大批消费者大量购买超过自已短期需求的一种群体不理智的市场行为。例如,2005年吉林化工厂爆炸,市民抢购矿泉水; 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粮食被恐慌购买等。

恐慌性购买的发生

  每逢大的传染性疾病来临和大灾难发生,总会有市民受传言所影响,盲目消费。一旦发生流感、禽流感,板蓝根、莲花清温胶囊等药品就会被抢购,导致脱销。在车市方面,北京出台摇号限牌政策,天津实行限购、限行“双限”政策,杭州、南京限牌政策等,都曾导致车市“爆棚”。

  1988年有因担心价格改革可能导致物价上涨引发的大抢购。

  2003年因非典引发的大抢购,当时大蒜据说能防非典,卖到了10块钱一斤;

  2011年日本福岛核危机,中国多地陆续爆发食盐恐慌性抢购,报道称盐价暴涨15倍,由原来的1元一袋变成15元一袋。

  恐慌性抢购中,普通民众作为无助的群体,他们盲目的听从他人传言,由于担心涨价或货品紧缺,到处抢购各种商品。可能不明确购买后有没有用、有什么用,先买了再说。这种不成熟的消费心理往往被商家利用,作为一个噱头进行炒作。比如日本发生“核危机”后,许多地方市民听到传言:日本福岛核辐射会对海水造成污染,海盐制作出来也会有辐射,以后很难买得到清洁的没有辐射的食盐了。所以才疯狂抢购食盐。

恐慌性购买的特征

  1、谣言与投机相伴而生。谣言使民众产生恐慌,投机使商品出现短缺并进一步加剧民众恐慌。

  2、恐慌性购买的商品其需求价格弹性小,相近似的替代品较少,甚至没有。

  3、短期内商品供给很难增加,或者要保证供给增加则需要大幅提高供给成本,供给弹性小。

  4、持续时间较短,在公共信息得到澄清和商品供给恢复正常的条件下,恐慌性购买即会终止,商品价格和供求数量会恢复至正常水平。

  5、恐慌性购买发生于特定的环境,如受灾或预期灾难、或者民众长时间面临某种威胁内心处于焦虑状态。当误导性消息或谣言广泛传播时,恐慌性购买行为便成为内心焦虑释放的一种途径。

恐慌性购买的危害

  恐慌性购买是一种群体非理性的市场行为,能在短期内引起市场供求和产品价格的剧烈波动,会给市场秩序和市场经济主体的利益带来危害。其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发出虚假的市场供求信号。恐慌性购买使供求基本平衡的市场供求信号。恐慌性购买使供求基本平衡的市场状态转变为短期内供求之间巨大的矛盾,影响经济主体的预期、决策以及将来的行为,扭曲市场资源配置,并且为将来的市场供求不平衡带来隐患。

  2、扰乱了市场秩序。谣言、投机和抢购对平稳运行的市场秩序造成破坏,使市场失灵,带来交易费用的提高。

  3、强化了经济主体的投机心理,易使社会形成投机之风。部分投机者和早期抢购者从商品涨价中获得高额投机利润,会吸引更多资本加入投机队伍中。

  4、易引起政府越位和缺位并存。为了平息恐慌性购买,政府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处理市场恐慌,极易导致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这反过来影响了政府将人力、物力和财力用在市场上最需要政府发挥作用的地方的机会,造成政府缺位。

恐慌性购买的成因

  1、不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环境

  相比西方历经几百年发展成熟的市场经济制度,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环境有很大的不同:一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脱胎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并且受其影响较深,市场受政府干预的力度大;二是市场运行制度建设滞后,市场体系不健全不完善,某些局部市场偶尔出现垄断、串谋和人为操纵;三是适应于市场经济的“非正式制度”尚待形成和完善。因此当市场波动时,市场自身对波动缺乏有效的抑制机能难以减缓波动,再加上民众缺乏成熟的消费观念,恐慌性购买便会产生,如果不及时疏导则会愈演愈烈。

  2、公共信息传导不畅。

  当前正处于国际互联网的鼎盛时期,信息能以极快的速率和极大的容量通过各种途径瞬息传出,但是,由于公共信息渠道受管制,在特别时期为了避免民众的大恐慌,官方发布的信息有时较为隐晦,甚至很难在第一时间被批露。因此,官方信息往往滞后于其他信息,造成信息传导不畅,给群体性的恐慌性购买留下了时间酝酿。市场主体信息不对称并且缺乏有效的双向及多向沟通渠道和媒介,当市场信息迅速变化并加深利益不一致的各类主体之间的矛盾时,各种小道消息及谣言便广泛散播,给市场带来了恐慌。

  3、消费观念不成熟。

  在不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环境下,消费者预期受市场各种非正常波动的限制,难以形成较成熟的消费观念。例如,民众易受报道宣传和各种打折的诱惑,重品牌不重价值,消费攀比,涨价的心理承受能力差以及消费的从众心理影响等。当这些不成熟的消费观念在突发各种消息以及谣言的煽动下,特别在市场信息与个人信息基本一致的条件下,强化了个人对商品价值的心理预期,进一步强化了购买行为

  4、投机现象大量存在导致恐慌性购买加重。

  当由于受灾或者预期潜在灾害以及各种信息误导等带给民众心灵冲击时,投机资本趁机进某种商品市场,通过囤货、限制销售数量控制供给制造人为恐慌,加剧市场混乱导致恐慌性购买。例如,2010年部分农产品价格的混乱就有投机资本的参与,今年“菜贱伤农”发生的部分原因就是去年农产品投机的恶果。

中国的恐慌性购房

  2016年上半年,优惠政策出台、人们普遍预期房价上涨的形势下,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恐慌性购买”的迹象,居民蜂拥到房地产交易中心办理交易,一些新楼盘在一天内就销售一空。媒体称,上海的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恐慌性购买”的迹象,一些新楼盘在一天内就销售一空。宝山区房地产交易中心由于人太多不得不实行限流,还有50名警察到现场维持秩序。

  恐慌性购楼现象源于“自住需求 改善需求”两股力量积极入市、首付贷场外配资导致楼市需求提前入市、高净值人群资产配置需求等因素影响,也有“地王”频现助推楼市火热、“少量多批”、捂盘惜售等开发商营销手段炒作,也有国家宽松的货币政策、地方政府“救市”政策的刺激。于是,恐慌性购买冲动的心理弥漫弥漫了整个市场。市民对房子价值的判断失去最基本的理智,大量的购房者完全不从自己本身的需要和能力出发,某段时间内对房子哄抢。

恐慌性购买的影响

  恐慌性购买是不理智的消费行为,使市民花“大头钱”、买大单,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也严重透支了未来的购买力。如果买了很多暂时用不上的食盐、板蓝根、电器之类商品,可能有损失,但是消费者可能承受得了。但是作为大宗不动产,市民不顾及个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条件,恐慌性买了房子,可能损失就会更大。有的人倾其所有,孤注一掷,多方借钱,甚至还把养老的钱都用在抢购商品房上。对于是“刚需”的消费者,还有情可原,但对于用房子作为投资理财工具,期待更大的升值空间那些购房者,可能会有很大损失,弄不好就像在股市被“套牢”一样。

相关条目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苏青荇,刘维燎,33.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恐慌性购买"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