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43个条目

山地建筑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山地建筑

  山地建筑是指建造在地势相对高起、表面起伏很大的山区及非山区的地貌起伏变化的建筑用地、斜坡地或波形变化的地貌上的建筑物

山地建筑的内容

  广义的山地建筑是指在地势起伏、坡度大的用地上建设的设计施工难度高,工程处理复杂的建筑项目。狭义的山地建筑是指山地城市中复杂地形上的主要建设对象。广义的山地建筑,在类型上采用传统的二元界定(山地、平原)属于“山地建筑”。

  山地建筑是指结合地貌特征,依照坡度差异进行建筑布局,起到错落有致的效果,使建筑与山地自然景观协调,从而避免高切坡现象的建筑形态。根据规定,坡度在10%以上时,属于陡坡地,建筑群布置将受地形高差限制,呈现梯级格局,该范围内建筑都属于山地建筑范畴。从空间层次看,其主要形式可分为地下式(如窑洞)、地表式(建筑与倾斜地面直接接触)、架空式(如吊脚楼)。从形体看,可分为融入型、共构型、超越型。融入型即注重山地原有环境的维护,并强调建筑与山体的融合;共构型即建筑与山体共同组合,塑造符合山地环境的景观;超越型即强调建筑功能分区与山体的有序结合。山地建筑的特点在于它是立体的,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步移景迁,或蜿蜒而上,或蔓延而下,俯首为景,仰首为美,是一种包裹在风景里的建筑形态。

山地建筑的特征

  成功的山地建筑所具有的形态特征往往有三:

  其一,减少接地。山地建筑要尽量保持地表的原有地形和植被,有效地保护地貌,可以避免工程产生较大土石方量。

  其二,不定基面。建筑要合理利用地形高差和山位,随着地表层层升高呈现阶梯形布局设计,并在建筑内部形成不同标高底面。

  其三,山屋共融。建筑能适应各功能空间划分需要,形成与山体形态协调的建筑风格。

山地建筑的条件

  (1)地质条件决定了山地建筑基地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关系到地块是否适宜建造这一基本问题。不利的地质条件会给主要的气候因素是当地小气候对建筑山地建筑的总体布局有4种方式:建筑的建造带来困难,如湿陷性黄土采光、通风的影响。地理环境中的山体平行等高线、与等高线斜交、垂直等高受水易膨胀而失去收缩能力;沼泽地表形势、海拔高度、坡地方位、地貌等因线和混合布置。在具体的建造常处于水饱和状态;因采矿而形成地下素影响着日照、温度、湿度、风力、降雨中,对布局方式的选择需因地制宜,首采空区和可溶性岩石等。基于对山地建等,这些都从不同方面作用于建筑环先使建筑在整体上适应地形,其次在筑安全性的考虑,需要详细勘察地质,境,因此在进行建筑选址时需充分考功能分区合理的前提下根据地形的变认真分析,最终得出地块是否适宜开发虑自然环境并结合当地现状。化依山就势、自由布局。建筑出入口应的结论。对于不利的地质条件,应该

  (2)水文根据地形变化和道路标高灵活设置,取合理的建筑结构和工程加固措施。地下径流或雨后的山洪爆发都可并结合地形以不同标高的平台。

  (3)地形对山地建筑造成影响,因此在建造时步、坡道等组织起伏变化的室外空间,地形是地物形状和地貌的总称,需选择合理的排水路径和方式,同时满足人、车交通的要求,亦使建筑天际具体指地表以上分布的固定性物体共要保护山地的水文生态,避免自然灾害线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同时可减少场同呈现出的高低起伏的各种状态。地等潜在危险的发生。地开挖的工程量,更多地保持场地原形的空间结构主要依靠等高线、高程.

  (4)植被有的自然地貌,避免对人力、物力的浪坡度、坡长等进行精确的表达。山顶、植被状况是山地生态环境的直接费,促进低碳环保。山腰、山谷是构成地形的基本空间元反映,对山地建筑具有隐性的影响。

山地建筑的设计原则

  (1)因地制宜。尊重山地地脉,杜绝“夷高台为平地”的开发方式,建筑要合理利用地形高差和山位,可随着地表层层升高呈阶梯形布局,强调微地形改造,避免出现大量土石方工程。

  (2)融入环境。包括场地环境、生物生存环境和人居环境。尽量保持原有地形地貌和地表植被,建筑要与周边生境相协调,禁止破坏生物迁徙通道、山脉水系,维持动态生态平衡。

  (3)体现特色。根据各功能空间要求,挖掘山地自然资源和人文特色,构建与山体形态、人文风土相协调的建筑群落,将山地建筑与园林绿化、场地环境、地方人文有机融合,打造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的不可复制的山地建筑经典。

  (4)以人为本。秉承“节地、节能、节约资源”的开发理念,在建筑设计中,强调适宜技术。根据实际情况,侧重建筑技术的适宜性、高效性,精心设计,提高对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营造宜居环境,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山地建筑的过程

  山地建筑的建造是综合应用当代建筑学、生态学及其它科学技术成果,通过设计建筑内外空间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达到生产、生活、生态的高度统一,并与自然生态融合、共生的过程。

  (1)前期调查

山地建筑比平原地带建筑存在更多的安全隐患,在建造过程中,要综合考虑不利因素,如自然山洪、山体滑坡、水土流失、地震灾害、采光通风、排污排水等方面。在具体设计中,要调查地质、水文、气候、能源、高程等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建造方案。

  (2)场地处理

  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山地可建设用地紧张,规划中应综合考虑地形地貌、道路、沟谷、高程、坡度、地质、植被、以及现状建设条件等因素,充分挖掘、集约化利用可建设用地,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

  尽可能保留自然山体特征,少作开挖,少作台地,减少对山体的破坏,保持起伏跃宕、蜿延曲折的地形地貌。处理好山地建筑与地形空间的结合,对陡坡、缓坡等地形,可采取提勒、筑台、阶台、悬挑、架空和吊角等手法,顺应地势变化,使建筑群体与山体有机结合。

  (3)建筑材料选择

秉承生态建筑的理念,选用砂、石、木、竹、草等生态建材,减少建筑耗能,充分利用自然通风、采光,使建筑本身成为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4)建筑布局

旅游区内建筑要保持良好的整体形态,考虑单体间在体量、高度方面的差异,或外围开放,或深掩其中,通过错落有致的摆列,有机组合众多单体,构成完整的山地建筑群落。将层数较高的建筑布置在较平缓的地带,而层数较低的建筑则布置在山坡地带。减少较高层建筑的基础埋深、方便施工、降低工程造价、减轻较陡地带的交通负荷和停车负担。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7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寒曦,苏青荇.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山地建筑"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