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7个条目

中央银行贷款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央行的贷款)

中央银行贷款(central bank loan)

目录

中央银行贷款概述

  中央银行贷款是指中央银行动用基础货币专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以多种方式融通资金的总称。是中央银行资金运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藉以控制货币供应总量的重要手段。

  中央银行贷款业务是中央银行的重要资产业务,中央银行贷款是高能货币,是整个社会货币供应量和信用扩张的基础,中央银行通过再贷款的资金运用方式,影响基础货币,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信用规模,从而调控经济。因此,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为维持金融体系的安全,抑制通货膨胀,执行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央银行贷款的形式

  商业银行在头寸不足,有临时性的资金需要时,除在同业拆借市场上拆借资金外,也要向中央银行申请贷款。一般有三种形式:①再贴现,即商业银行以工商企业向其贴现商业票据为抵押,向中央银行再贴现,取得所需的资金,这是最为广泛的一种做法。②抵押贷款,即商业银行以实物资产作抵押向中央银行借款,这种形式并不多见,因为对中央银行来说较为烦琐。③信用放款,即中央银行直接向申请贷款的商业银行放款,不需要抵押。这种形式一般表示中央银行对申请贷款的银行比较信任,申请贷款的商业银行在国内也具有一定的声誉和经营业绩。

中央银行贷款的作用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从货币流通的角度看,是投放了基础货币,直接影响社会货币流通量和信贷总规模。当中央银行增加对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时,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或现金库存就会相应增加。商业银行以这些资金作为来源扩大向社会的放款,根据派生存款的原理,最终使社会货币流通量扩大。反之,当中央银行减少其对商业银行的贷款时,就会使得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相应减少,从而迫使商业银行收缩信贷规模,减少对社会的货币供应,最终减少社会货币流通量。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作为中央银行实行宏观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都是非常有效的。

中央银行贷款的目标

  中央银行贷款的目标是:

  1.控制贷款总规模;

  2.调控贷款结构,控制贷款总量。

  3.有计划松紧人民银行贷款;贷款的规模直接影响着货币供应量的扩张或收缩。

中央银行同专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的区别

  中央银行,既具有—般贷款的基本特征,又同专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有重大区别,主要表现在:

  1.贷款对象是在人民银行开户的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

  2.制约贷款总量的因素不同,中央银行贷款不能象普通银行一样按资金来源多少确定贷款总量,而应根据国家货币政策目标和经济情况确定贷款的增加或减少;

  3.贷款的职能作用不同。中央银行贷款在个别银行贷款中处于“总闸门”的地位,它是其他银行初始资金的来源。

中央银行贷款的弊端

  中央银行贷款的弊端,主要表现在:

  一是助长了金融机构的依赖思想,迫使中央银行每年运用大量基础货币来弥补资金需求硬缺口.从而增加对基础货币控制的难度。

  二是中央银行贷款运用的不平衡,不利于金融机构之间的公平竞争

我国中国人民银行的贷款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国的中央银行,对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放款是其日常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中国人民银行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最常见的贷款形式是无担保的信用放款,即直接对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贷款。

  贷款种类有:

  ①年度性贷款,掌握期限一般为1年,最长不超过2年;

  ②季节性贷款,各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因季节性支付增大而须向中央银行调剂的贷款,期限一般为2个月,最长不超过4个月;

  ③日拆性贷款,这是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为调剂临时性资金不足而向中央银行申请的贷款,期限一般为10天,最长不超过20天;

  ④再贴现,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持有已贴现的未到期合法商业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向中央银行进行票据转让以取得中央银行贷款,一般为3个月,最长不超过6个月。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Angle Roh,funwmy,Oval,Lolo,Kane0135,Zfj3000,Dan,鲈鱼,连晓雾.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中央银行贷款"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