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43个条目

后教学法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后方法)

后教学法(Post-method Pedagogy),又称为后方法

目录

什么是后教学法

  后教学法指的是20世纪中后期以来西方外语教学研究中出现的从根本上超越传统“教学法”概念的一种外语教学思想。后方法提出的并不是具体的教学法,它也不谋求对“最佳”教学法的追求,而是一种基于语境的(context-based)教学主张和一系列宏观策略,旨在帮助解决长期以来令全球外语教师困惑的难题:对各种教学法的选择。美国应用语言学家Kumaravadivelu是后方法理论的主要倡导者,他把“教学法”界定为一个宽泛的概念,不但包括教学策略,还包括教学教材、大纲目标和评估措施以及影响外语教学的广泛历史、政治和社会经历。他的后方法理论是一个以教师自主性为核心,以特定性、实践性和可行性为特征的体系。正确认识后方法理论的相关概念,将有助于外语教师在原有教学法理论基础上,实现个人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突破。

  后教学法理论所指的外语教学是广义的,不仅仅是教学策略,还包括师资教育、教材、课程目的和评估方法以及历史、政治和社会经历对外语学习和教学的影响等。因此是教学理论而不是教学法。Kumravadivelu把后教学法理论看成是一个教师自主性为核心的三维系统,该系统包含了3个参量:具体性、实际性和社会性。这三个参量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具体性是指具体的教学即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具体的教师、具体的教育机构、具体的教学目标、具体的学生。实际性指构建教师理论。社会性指深刻地了解学习者的社会需求及社会文化现实。[1]

后教学法的基本内涵

  1.三个基本参数

  后教学法外语教学理论放弃了以教学法组织外语教学的原则,提出应该以特定性、实践性和可行性三个参数(parameters)作为组织外语教学的原则。特定性(particularity)强调,任何教学法都必须适合于具体环境、具体教师和学生,反对针对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使用完全相同的教学法。在特定性指导的外语教学中,教师通过“观察——反思——行动”的循环,了解和掌握具体教学环境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然后再根据教学实践中的反馈随时调整。实践性(practicality)鼓励教师建构教学理论。它要求教师对有关思想理论持开放的态度,首先通过阅读了解理论,然后结合实践加以修正。教师通过学习、实践和反思,逐渐形成自己的关于“有效教学”的认识,这些基于实践的认识是实用的、动态发展的。可行性(possibility)指外语教学要对现实的社会政治保持敏感,重视对学习者身份形成有重要作用的社会文化现实。它反对把学习者的语言需求和社会需求割裂开,主张开发利用带入课堂的社会政治意识,满足参与者的语言和社会双重方面的要求。特定性、实践性和可行性互相交织,互相协作,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影响着外语教学实践。

  2.十个宏观教学策略

  Kumaravadivelu在阐述后方法教学理论时,还提出了支撑后方法教学理论的宏观策略(macro-strategies)框架,该框架包括十个原则:学习机会最大化、感知错配最小化、促进协商式互动、激发直觉探索、语言输入语境化、语言技能综合化、增强语言意识、培养学习自主性、提高文化意识、确保社会关联性。该框架中,教学被视为一种创造和运用学习机会的过程,要想创造更多的机会,必须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而要进行真正有效的协商互动,就必须使教师的意图和学生的理解之间的错配达到最小化。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将语法、语言知识及听、说、读、写等各项语言技能放到具体的语篇中讲授,使学习者从不同的语言成分的互动中获得最大的收益。教师必须以学生为导向,照顾到他们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现象,针对学生的明显错误及时提供反馈,帮助学习者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转变学习者的学习态度,使其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教师应帮助学习者熟悉本族语者的思维,加强其文化意识,语言学习只有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大背景结合才能提高效益。Kumaravadivelu指出,这些宏观策略是宽泛的教学指引,具体教学中需要教师结合三个参数和具体教学语境,转化成特定的教学措施才能运用于教学实践。

后教学法与折衷教学法的比较[1]

  1.基础与超越

  折衷教学法为后教学法提供了基础,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后教学法理论注意到了外语教学的方方面面,而不仅局限在教学策略上。如师资教育、教材、课程目的和评估方法以及历史、政治、和社会经历对教学、习得的影响。正因如此,后教学法更是建立在折衷基础上的。因为折衷是对相关社会背景、相关学科的折衷。而这正是后教学法所关注的。第二,折衷教学法本身是建立在对各种教学法的深刻认识基础上的。后教学法要想构建教师理论也必须继承各种教学法。教学法的学习是构建教师理论的起点。对教学法全面而深刻的掌握有利于教学的选择;有利于创新和超越教学法。折衷教学法能够为后教学法的实施提供了更高的理论及实践平台。对折衷教学法的深刻理解能够使得后教学法高屋建瓴,从而实现创新。

  2.包含与取代

  折衷主义的外语教学是一种趋势。所谓折衷,即对不同的方法、不同的理论观点进行择优录用的方法。折衷教学法较灵活,相对合理。折衷的策略适应各种教学环境。虽然后教学法不属于教学法,但其作为一种教学理论观点亦可说在折衷的范围之内。换句话说,折衷主义教学法可以吸收后教学法的先进合理之处,以完善自己。后教学法对于折衷教学法的态度可以理解为一种取代。折衷主义虽然强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但并没有超越教学法这一概念,只是在已有的教学法中选择最佳代替了去寻找最佳这一思路。折衷主义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没有提出根据什么原则判断在各种教学法中择优。在实践中,只能是让教师根据个人的经验和感觉去判断。由于上述原因,折衷主义容易成为“随意选择”的理论借口,有着很大的理论漏洞。在后教学法看来,作为教学之一的折衷教学法存在着缺陷,应该被取代。

  3.现实与理想

  外语教师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因此后教学法提出了构建教师理论。Kumravadivelu认为教师的自主性被认为是实践后教学法理论的核心因素。发展教师理论的方法之一就是进行教师研究。

  库马批判教学法并提出了10个宏观策略供教师参考。1.外语学习机会最大化。2.教师与学习者意图曲解最小化。3.促进协商式交流。包括学习者与教师之间,还包括学习者间的交流。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5.增加外语语感。6.启发式语法教学,使语法学习成为习惯。7.外语输入语境化。8.语言技能综合化。9.外语教学社会化。10.提高文化意识。

  十种策略提供了一种模式,还需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创新出符合实际的方法。这样后教学法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很多地方外语教师的水平很难达到。即使教师开展创新型教学法也存在着开展不起来或成果不被接受的问题。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除了教学工作量繁重,教学对象数量庞大,教学内容重复机械,语言教学在国内不属于学科建设范畴而不受重视等客观上不利于科学研究或教学研究的因素之外,外语教师本身缺乏对科研的意义、本质和反方法的认识,需要通过培训指导。事实上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改变教学法的问题。他们往往自觉不自觉的在运用几种他们认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即采用的仍是折衷教学法。加之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教育发展水平不同,实施起来折衷教学法显然更容易些。因此如果把折衷教学法看成是现实,那么后教学法的真正实施在目前更多的仍是一种理想,一种外语教师正在朝此方向努力。

后教学法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1.我国当前的外语教学研究不应再局限于教学法孰优孰劣的争论。哪种方法都有可取之处,关键在于要认清外语学习和教学的本质规律,把握好各种具体教学法的特色和适用环境,通过个性化、多样化、情景化的教学活动,通过师生的互动与合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语言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努力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教材的开发、设计与课堂实施都要适合学生的需要,课堂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从中受益。

  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丰富、优化外语学习策略。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包括心理准备和学习策略培训两部分。教师首要任务就是转变学生学习态度,帮助他们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随后,教师可以在具体活动中解释有什么样的学习策略,如何使用它们完成各项任务,怎样监控自己的表现,如何评价任务完成的情况等。

  4.加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外语语感。外语文化意识能够提高学生的外语学习动力和自觉性,促使工具性动机转化为融入式动机,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成效。而外语语感的提高可以促进语言形式和意义的多种匹配,降低外语学习的难度,增强学习自信心。

  5.在校园内外要营造和创设外语学习与运用的语境,将外语学习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社会。随着我国与国际社会的逐渐接轨,社会大环境发生里改变,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为外语学习提供了有利资源,学习者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学习和运用中提高外语能力。

  6.将社会问题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引入课堂。教师不仅应培养学生过硬的技能和学术知识,更应该帮助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重视教学课堂与社会环境的接轨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到课堂中,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思考社会问题,丰富他们的表达内容;二是教学的内容和目标应该符合实际的社会需求。不同的社会场景对需要用到的外语技能有着不同的要求,让所有学生都达到本族语使用者那样的外语水平显然不切实际,这就需要我们对社会需求进行细致分析,有的放矢。

  后教学法外语教学原则和理念与后教学法的三大特征,即特定性、实践性、可行性结合起来,可以为具体情景下的后方法教学创造出有效的操作程序。作为一般性指导原则,后教学法教学理念为我国外语教学提供了有益启示。而要使后教学法理念在我国外语课堂上得到实施,则要靠我国广大外语教师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课堂实际,创造出各种不同的微观策略来体现。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1.0 1.1 王欢.两种教学方法的比较:折衷教学法与后教学法[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essilco.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后教学法"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