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劳动力市场匹配理论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劳动力市场匹配理论

  劳动力市场匹配理论的核心是匹配函数,它被认为是一种“搜寻工具”,遵循规模报酬不变的规律,描述了空缺职位数、求职人数与匹配完成的职位数量的关系。

劳动力市场匹配理论的创立

  1979年霍尔第一次将匹配函数的思想运用到劳动力市场摩擦问题的研究中,同年,皮萨里德斯分析了只存在两种工作搜寻途径时劳动力市场的搜寻、匹配结果,扩展得出了“工作匹配函数”。

劳动力市场匹配理论的内容

  劳动力市场匹配理论致力于对一些变量如何影响失业进行定量分析,它的微观基础主要是协调失灵,求职者的异质性,不同市场的加总以及流量存量匹配。协调失灵指由于信息不充分而导致的多人申请同一岗位和多个岗位无人申请的情况,从而导致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的情形。求职者的异质性包括搜寻强度,保留工资和失业时间等因素。不同市场的加总则是指由于劳动力资本流动的限制造成摩擦,从而导致失业与职位空缺并存。至于流量-存量匹配,则是指:把求职者一次向一个职位申请的行为扩展为求职者首先经历一个了解职位空缺情况的过程,然后向他认为可接受的所有空缺职位发出申请。

劳动力市场匹配理论的结论

  用匹配函数的研究方法建立的劳动力市场匹配模型最终得出以下结论:

  在稳定均衡静态下,失业保险福利和劳动者讨价还价能力的提高以及职位破坏率和劳动力增长率的上升会提高失业率,而匹配过程效率和劳动者生产率的提高则会降低失业率。并且失业保险福利、劳动者讨价还价能力、匹配过程效率及劳动者生产率的提高能促进工资增长,而职位破坏率和利率的上升则对工资具有负效应。

  此外,对劳动力市场匹配模型进行超稳定状态的动态研究使得区分就业变化的总量冲击效应和再配置冲击效应成为可能。如果失业率与空缺率沿贝弗里奇曲线移动,那么就业变化就是由商品总需求总供给发生变化引起的,这种总量冲击效应具有使失业率与空缺率反向变动的特点。如果贝弗里奇曲线整体移动,那么就业变化就是生产的结构调整引起的,这种再配置冲击效应导致失业率与空缺率两者发生同步变化。对上述两种冲击的区分可以明确,解决失业应该采取总需求政策还是进行结构性改革

  此外,皮萨里德斯与戴蒙德等人还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多数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一是贝弗里奇曲线理论的正确性,说明失业率与空闲职位率在一定时间存在反向变动关系;二是实际数据与对数线性关系的匹配函数有着较高的拟合关系,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基本成立;三是工作形成数量对求职人数的弹性系数在0.5与0.7之间。

劳动力市场搜寻理论与匹配理论的联系

  劳动力市场搜寻理论与匹配理论这两个理论的发展是交相融合的。早期搜寻理论是匹配理论发展的基础,它为匹配理论提供了分析的框架;匹配理论的函数思想又进一步推动搜寻理论的拓展,推动搜寻理论的纵向深入,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为研究并解决失业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

  匹配理论作为广义的搜寻理论的一大发展,更多地倾向于用数字表现这一搜寻匹配的过程,解决上述失业问题的目的性更加明显,也更能有效地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可以说,最初的搜寻理论更多地在进行理论分析,而匹配理论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将实证经济学规范经济学相结合,摆脱了纯理论的桎梏,试图为人们的行为与政策实施提供指导,从而变为一种更加实用的理论。

  传统的搜寻理论研究是置于静态的稳定环境之中的,而匹配理论从静态拓展到动态,从稳态研究发展到非稳态研究,更加接近现实。

相关条目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苏青荇.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劳动力市场匹配理论"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