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统计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农村经济统计简称“农经统计”,是农村社会经济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经营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是一项研究农村各种经济现象的数量表现,要求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现实农村经济情况的数据,并通过统计指标体系来反映这些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以及相互的依存关系,以揭示农村经济发展规律的工作。[1]
农村经济统计工作必要性[2]
农村经济统计工作涵括了工农以及第三产业的经济调查分析,对采集的经济信息进行监督,然后为相关管理部门提供参考依据,最终作用到农民以及农村的发展当中,除此之外还对乡镇企业的经营战略给予指导,农户根据信息提示改变生产方式,最终实现最大的利润,农经统计工作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由农经统计来反映,根据数据可以考虑经济发展速度、当前规模,同时还能够观察领导干部的工作成果,为工作方式的优化提供重要意见;
第二,农经统计是农村经济政策制定的基础,经济政策的实效性必须依照农经统计数据,而从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战略来看,必须依据农经统计工作做出的客观预测,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农业改革的盲目性,保障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经济统计存在的问题[2]
(一)行政管理工作的干扰
农民人均收入是统计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同时关系到政府部门干部的晋升。人均收入受市场的影响出现变动是必然的,但是由于与官员的个人利益挂钩,因此官员忽略市场规律,盲目的虚报业绩,使得最后的统计工作缺乏真实性,政策的实施也缺少准确性。
(二)缺少资金使得统计工作的开展受到限制
农经统计工作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才能顺利开展,但是当前并未把统计项目列入财政预算当中,导致抽样调查没有运行资金,使得工作停滞,而难以拿出资金开展人员的培训工作,统计人员无法接受系统的培训就会使技能无法得到提高,最终影响到统计结果的质量。
(三)农经统计工作方式落后
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呈现明显的多样化趋势,需要统计的项目增多势必会增加农经统计的难度,为了适应新的形式必须要改进工作方式,使工作效率上升到新的水平。但是目前农经统计依然用传统的管理方式,测评体系存在空缺,很多技术难以实现的统计项目则采取估算,缺乏严谨性、全面性。
(四)农经统计的项目众多,难度大
农村经济统计的项目众多,本身就具有较大的统计难度,同时人员的流动量大,很多外出务工人员的经济来源是城市,而农产品的种类多也会使销售渠道变广,农经统计工作面临较大的挑战。
农村经济统计的工作对策[2]
(一)重视农村经济统计工作
上文中分析的一系列问题的根源在于有关部门对于农村经济统计的不重视,认知上存在误区,对待农经统计工作较为消极,只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随便算一算,从而导致人员的工作态度敷衍消极、资金投入低等不良影响,因此各级领导应该高度重视农经统计工作,将其作为日常重要的工作,上升到法规的层次,并且给予资金支持;除此之外,负责农经统计的部门也应该争取到更多的权益,不断提高部门人员整体的业务能力,协助政府解决经济问题,从而树立权威感,体现自身的价值,引起管理部门的重视。
(二)增加资金投入
由于农村经济的复杂化,有必要提高统计工作的效率,对此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来构建一个农经信息网络服务体系,从财政预算中拨出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经济统计工作,包括计算机设备、人员培训、工作环境改善以及登记账册等众多方面,尤其加强统计基层的建设力度,为后续的农经统计工作提供参考建议。
(三)提高人员素质
统计的具体执行者是统计人员,因此统计人员的主观意识直接影响了统计结果的质量,因此统计人员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优化统计方式,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人员培养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人手:第一,安排人员定期统一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工作协调、报标方式的协调等;第二,以开会的形式进行培训;第三,向统计人员发放统计知识的小册子,让人员随身携带阅读;第四,派遣统计人员到外地参与统计,吸收先进的工作理念,最终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第五,让专业能力强、资历深的统计人员现场协助统计人员工作,对其工作不正确之处及时指出并且协助纠正。
(四)提高农经统计的现代化水平
仅仅靠人力观察农村经济的变化情况明显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同时准确率也难以保证,所以必须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促进农经统计的信息化进程,用计算机软件完成分析计算,当然统计人员必须掌握数量的计算机技术,懂得数据创出等基本技能,在防止操作失误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劳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