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膨胀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信用膨胀(over-expansion of credit)
目录[隐藏] |
信用膨胀是指经济生活中信用过度扩张的过程。在国民经济中,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企业、财政部门或个人提供贷款,意味着形成社会购买力。社会购买力要求有相应的商品供给,但一定时期内的商品供给数额有其客观限度,并不随着需求的增多而增多,如超过客观允许的限度提供贷款必然造成商品供不应求的局面。当这种现象持续发展,影响较大时,就意味着信用膨胀。
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在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往往出现信用过度扩张的现象,但这种趋向不会长期保持下去。当信用货币不能顺畅地转化为金属货币时,过分扩张的信用就会在企业和银行破产清理的过程中被强制地压缩下来。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如果对信用的扩大没有相应的手段和措施实现有效地控制,信用膨胀就很容易出现。信用膨胀与通货膨胀有着密切联系,信用膨胀以通货膨胀为必然后果,通货膨胀也必定是通过信用膨胀的途径实现的。因为信用的消长也必然同时是流通中货币数量的消长。
在中国的经济生活中,出现信用膨胀的可能途径主要有:存在大量无商品保证的贷款;发放过多的用于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的长期贷款;大量的财政透支、借款,等等。当这些贷款、借款等的扩大超过了金融领域所能负担的客观限度时,信用膨胀就会出现。
1958年,在中国的经济生活中曾出现过很典型的信用膨胀。当时只讲银行信贷应该支持生产,而不问贷款对再生产比例关系有何影响和社会经济效果,于是贷款数额急骤增长,造成了没有物资保证的巨大的社会购买力,结果导致严重的供不应求。后来,经过调整经济,紧缩信用,才使这次信用膨胀得以克服。
- 1.货币的信用化和资本化。
信用膨胀肇始于货币的信用化和资本化。货币的初始形态是贵金属,它与实体经济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纸币和信用货币取代了金属货币,这就是货币的信用化过程;而随着股票和债券的出现,货币成为了一种金融投资工具,即所谓的货币的资本化。货币的信用化和资本化是虚拟经济的初始形态,它不再与实体经济存在对应关系,而是信用扩张的结果,具有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内在要求。
- 2.存在大量无商品保证的贷款。
如:1958年,在中国的经济生活中曾出现过很典型的信用膨胀,当时只讲银行信贷应该支持生产,而不问贷款对再生产比例关系有何影响和社会经济效果,于是贷款数额急骤增长,造成了没有物资保证的巨大的社会购买力,结果导致严重的供不应求。后来,经过调整经济,紧缩信用,才使这次信用膨胀得以克服。 因此,在国民经济中,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企业、财政部门或个人提供贷款,意味着形成社会购买力。社会购买力要求有相应的商品供给,但一定时期内的商品供给数额有其客观限度,并不随着需求的增多而增多,如超过客观允许的限度提供贷款必然造成商品供不应求的局面。当这种现象持续发展,影响较大时,就会出现信用膨胀。
- 3.政府信用泛滥的基础上导致了金融资产快速膨胀,并通过金融工具创新而让这种信用发挥到极致。
当信贷过度扩张通过金融创新工具来进行时,不仅使得整个经济体融资便利性在过剩的流动性中迅速放大,而且表现为金融交易在金融部门的内部循环中不断地过度强化,金融市场的产品结构及运作方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比如,这次美国次贷危机救市行动,就是通过资产负债表的转移(由私人企业或金融机构转移到政府财政)把金融机构的信任无限扩张转移到政府财政信用的无限扩张(当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实质也是如此)。这样旧的危机看上去是消失了,但如果世界各国政府不能够从这入手来化解危机与风险,按照当前各国政府救市思路,那么一个更大的、新的金融危机又在孕育。
- 4.发放过多的用于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的长期贷款。
如:银行等中介机构,在没有考查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或者知道其还款能力不好,还盲目借贷,特别是对房地产、工程建筑等的大规模放贷,当该债务到期时,借款人不能还债,此时便会出现坏帐,从而产生信用膨胀。
- 5、投资需求膨胀会引起财政赤字和信用膨胀。
投资需求膨胀意味资金需求过大,当支出超过收入时便会出现赤字,同时赤字部分资金只有通过银行贷款解决投资缺口,这使银行存贷比例超出了合理边际,造成财政、银行风险加剧,稍有差错将导致崩盘或破产,同时产生局部社会动荡不安等一系列问题。
- 6.此外,人为炒作和人们预期值的客观提高也会造成信用膨胀。
如:异常高耸的商品期货价值和股票的股市价值,某些期货的市值可以短期内升值百分之五十以上,而某些股票,甚至整个股市的市值也可以在短期内翻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