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伊斯特林悖论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伊斯特林悖论(Easterlin Paradox)

目录

伊斯特林悖论的概述

  伊斯特林悖论又叫伊斯特林反论、伊斯特林逆论,是由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理查德·伊斯特林(R.Easterlin)在1974年的著作《经济增长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快乐》中提出,即:通常在一个国家内,富人报告的平均幸福和快乐水平高于穷人,但如果进行跨国比较,穷国的幸福水平与富国几乎一样高,其中美国居第一,古巴接近美国,居第二。

  伊斯特林悖论另外又称为“幸福—收入之谜”或“幸福悖论”。现代经济学是构建于“财富增加将导致福利或幸福增加”这样一个核心命题之上的。然而,一个令人迷惑的重要问题是:为什么更多的财富并没有带来更大的幸福?而这就是“幸福—收入之谜”或“幸福悖论”的表现。

伊斯特林悖论的理论解释

  伊斯特林悖论的解释存在各不相同的多种理论。这些理论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忽视变量”理论。这些理论认为,经济学仅关注收入、财富和消费,而忽略了影响人们幸福的其他许多重要因素,包括:激励与创造、健康、政治参与、社会渴望、自由、利他主义的丧失、不平等、社会资本的减少和地位外部性。特别是,如果这些非经济因素与收入、财富和消费等经济因素负相关时,那么随着GDP的增长,许多影响幸福的非经济因素会下降,从而在不同程度上抵消经济因素带来的正面作用,于是就可能出现收入增加了而人们的幸福没有相应增加的“幸福悖论”。

  另一类理论注重的是“比较视角”。这类理论包括相对收入理论、参照组理论或攀比理论。这些理论从收入本身出发,认为个人效用与自己的收入水平正相关,但与社会的平均收入水平(攀比水平)负相关;当社会变得更富裕时,攀比水平随之提高,导致收入—幸福曲线下移,从而使得总效用水平保持不变。罗伯特·弗兰克(RobertFrank)的“相对消费理论”为该领域经济学家的工作提供了一个参照点。在弗兰克看来,一个人的主观福利与其相对地位有关。这就产生了一个零和(zero-sum)地位竞争:一人受罚,大家无趣。因此,地位竞争仅仅导致个人福利的再分配,而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的幸福并没有增加。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3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olo,Cabbage,Zfj3000,Yixi,KAER,苏青荇.

评论(共3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伊斯特林悖论"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俞志宏 (Talk | 贡献) 在 2013年8月18日 23:36 发表

比较产生幸福与不幸福,所有的幸福与不幸福在一个范围内为零

回复评论
171.35.160.* 在 2014年1月11日 21:03 发表

人哭着来到世上,但这就是幸福。经历了所有之后,又必须离开这个世界,这就是不幸福。在这个从无到有再无的范围内终究为零。

回复评论
61.190.196.* 在 2015年11月29日 21:18 发表

幸福悖论,又为何相悖?。。。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