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环境竞争力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企业环境竞争力)

目录

什么是环境竞争力[1]

  环境竞争力是人类社会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日益加剧背景下提出的全新的竞争力衡量方式,它有五个构成要素,即生态环境、资源环境、环境管理、环境影响、环境协调,这五个要素通过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综合反映和影响一国或区域的环境竞争力。

  其中,生态环境竞争力、资源环境竞争力综合反映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贡献能力,是环境管理竞争力、环境影响竞争力以及环境协调竞争力的基础和保障。离开生态环境和资源环境,人类的生产生活便得不到支持,对环境的利用、保护也无从谈起。而通过各种行政的、经济的政策手段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环境进行保护和治理,其过程和效果通过环境管理竞争力和环境影响竞争力得到反馈,并根据其表现不断进行调整和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的最终目的是推进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是环境协调竞争力所要反映的根本内容,也是环境优化的关键所在。因此,生态环境竞争力、资源环境竞争力、环境管理竞争力、环境影响竞争力、环境协调竞争力是以容纳—响应—反馈—调整—优化为主线的、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并通过相互配合,推动环境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与传统竞争力概念相比,环境竞争力更强调环境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基本要素作用,注重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突出环境的现有及潜在影响。但环境问题同时又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在整个环境—经济—社会系统中,环境系统受经济和社会系统的影响,而经济和社会系统也同样受环境系统的影响。具体来说,经济系统通过生产活动影响环境系统,而环境系统则满足经济系统的资源需求;社会系统通过人类的日常生活影响环境系统,而环境系统则满足社会系统的生态需求;经济系统通过经济收入满足社会系统的经济需要,而社会系统满足经济系统的消费需求。

环境竞争力的地位与作用

  决定和影响企业产品环境竞争力的因素不只局限于产品本身,而是渗透到产品的原料生产采购、加工和制造、包装与销售、产品使用后的处理等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归纳起来,决定和影响企业产品环境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产品本身的环境因素

  这是第一位因素,也是直接因素。消费者在购买某种产品时,首先考虑的是产品本身是否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有环境标志的产品,其环境竞争力会比一般产品要强。

  2.生产过程的环境因素

  现在不仅产品本身要符合环境要求,而且其生产过程也要符合环境要求,不对环境造成污染,或尽量减少污染,包括原材料的准备、采购与储存、生产工艺的实施与监控、产品的加工及制造、物耗及能耗控制、生产环境控制与调节、“三废”处理等各个环节,都必须符合环境要求。

  3.企业管理的环境因素

  要求企业通过环境认证,建立起一套健全、科学的环境管理体系,包括确定方针、建立文件体系、进行培训,并不断审评提高,以达到环境水平的持续改善

  4.生命周期的环境因素

  产品取得原料,经过生产、使用直至废弃的整个过程,即产品的生命周期都应该符合环境要求。这是对产品环境竞争力的最高要求。

  下图-1说明了环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环境竞争力与价格竞争力及非价格竞争力的关系,箭头表示增强推进的逻辑关系。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上述决定环境竞争力的因素中,一方面,直接因素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趋向严格;另一方面,间接因素也有不断增强的趋势,而且对环境竞争力的作用也将不断加强。从图-1可看出,环境竞争力不仅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直接推动作用,而且还可以通过增强价格竞争力和非价格竞争力间接促进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升环境竞争力既是“治标”的权宜之计,又是“治本”的长远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环境竞争力

  下图-2分别采用“金字塔模型”和“模型” 来揭示环境竞争力、价格竞争力与非价格竞争力的地位对比关系。图-2(a)为“金字塔模型”,在企业竞争力的诸要素力量对比中,价格竞争力是最弱的,处于金字塔的塔底(最低端),非价格竞争力的地位次之,而环境竞争力的力量是最强的,效用是最好的,因此处于金字塔的塔顶。而图-2(b)为“模型”,说明了 “价格竞争力与非价格竞争力是基础、而环境竞争力才是灵魂”的实质,而且形象地说明了价格竞争力与非价格竞争力“搭台”、环境竞争力“唱戏”的道理,进一步说明了环境竞争力在构建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核心地位与作用。

   环境竞争力

我国企业环境竞争力的现状及成因

  尽管我国许多企业具备一定的价格竞争力,但由于体制、技术、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企业环境竞争力还普遍较弱,加上西方发达国家对进口产品的安全、卫生和环保的要求越来越严,市场准入门槛越来越高,使我国许多企业遭遇到环境竞争力的巨大挑战。

  1.对环境竞争力认识滞后、重视不足,导致原有的价格竞争力等优势被不断削弱

  总的说来,我国社会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在不断增强,但对环境竞争力的认识却明显滞后且重视不够。面对席卷而来的绿色浪潮,企业缺乏足够的敏锐性,对于生态产品的概念、相关生态标准、绿色生产等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企业环境创新机制明显滞后。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处理不好环境投资和产品竞争力的辩证关系,认为绿色产品的研发、营销等各方面都需大量投入资金,高企的“环保成本”会造成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弱化。殊不知,从长远看,缺乏环境竞争力的产品最终将在国际市场上弱化价格竞争力,导致原有的竞争优势被不断削弱甚至优势不再。

  2.西方挥舞环境竞争力利刃构筑“绿色壁垒”,不仅使我国面临“自囿壁垒”和“他设壁垒”,原有的价格竞争力也会成为西方实施“反倾销”的借口

  我国资源相对丰富,劳动力成本低,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明显的价格优势。然而近年来,面对愈来愈多的“绿色贸易壁垒”,我国出口贸易正在慢慢地丧失原有的比较优势,而且由于环境竞争力的缺失,一定程度上使原有的价格竞争力与非价格竞争力成为欧美发达国家限制我国产品出口的借口及包袱。目前我国主要贸易伙伴集中在日本、美国、欧盟等,这些国家和地区环保立法工作开展得较早,有关标准法规体系比较健全,市场准入条件高,因此没有环境竞争力的产品无异于“作茧自缚”,出口时必将陷入“自囿壁垒”的泥淖。

  3.生产经营活动中技术保障跟不上,经济外部性效应突出,环境成本高企,使经济效益与环境竞争力形成“减耗循环”

  由于行业技术水平的限制,我国企业提升环境竞争力还缺乏最基本的技术保障。如《OEKO纺织品标准100》规定,对纺织成品布或服装中苯乙烯的含量要求不得超过5PPB,而我国企业受技术条件限制还难于检测和控制PPB级的物质。同时,由于设备陈旧、环保及工艺技术落后、措施不得力、行政管理失灵,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外部效应愈发突出,不仅行业环境竞争力水平得不到提高,还将导致外部社会成本的上升,形成环境竞争力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互相减耗的恶性循环。

  4.绿色开发能力不足,绿色营销渠道不畅,环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不能贯穿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

  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的环保技术领先,具有垄断优势,能开发和生产出具有高附加值的绿色产品,并在其完善的信息网络的支持下逐渐扩大其在国际市场的份额。而我国许多企业由于缺乏资本、技术,研发高附加值绿色产品的能力严重不足,政府和企业还没有建立起绿色产品生产、销售、消费者偏好市场信息网络,使绿色营销活动严重滞后。我国许多产品的末端达到环境指标都非常困难,更不用说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以及生命周期都符合环境要求了。

  5.企业绿色管理不得要领,环境认证意识淡薄,现有环保法规及标准欠完善、不匹配,制约了企业环境竞争力水平的提高

  我国许多行业标准是按照原料性能或加工工艺进行分类的,对最终消费的使用要求考虑不够充分,也没有规定有害物质项目的检测,与欧美国家相关标准相比,标准的规范性、覆盖面、操作的匹配等方面部还存在较大距离和差异。在绿色标志认证方面,我国企业过多受制于人,昂贵的检验、测试、评估、认证申请费和标志的使用年费等,使许多企业担心认证可能降低价格竞争力,因此认证不积极,存在侥幸心理。由于企业绿色管理不得要领和认识上的误区,由于我国企业在OEKO—TEXSTANDARD100认证和IS014000 认证等方面呈现出认证数量少、成本高、流于形式、通过率低、认证层次不高、地区分布不平衡等特点,使各行业环境竞争力整体水平难以得到提高。

提升我国企业环境竞争力的对策

  1.提高认识,建立环境保护创新机制,完善我国环境标志制度

  企业应充分认识到提高环境竞争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既要继续增强价格竞争力,更要注重提升环境竞争力。政府应参照欧美,加紧制定配套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应主动与那些实施了环境标志又对产品环境问题特别重视的国家和地区建立联系,吸收并借鉴其先进经验,对不能适应国际市场要求的标准体系进行改进,力求与国际标准靠拢并接轨,实现双边或多边环境标志的相互认可,力促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走向世界。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有保有压”的战术安排,为企业提升环境竞争力提供政策支持

  政府应鼓励和引导企业完成由传统型向环保型的转变。首先应给予环保类企业一定的倾斜政策,通过发放一定额度的环保补贴,降低环保产品的单位成本;也可在某些行业建立风险投资基金绿色激励基金,提供减税减负、低息贷款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政府可以在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市场开发等方面,支持环保型企业的污染整治、生产线的改造以及绿色产品的开发、研制等工作。

  3.加强并完善行业协会和环境组织的监管、服务职能

  可在协会中建立行业环保信息中心,关注《多边环境协定》(MEAS)的最新进展,及时跟踪和研究环保标准的国际动态,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为企业提供咨询指导服务,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4.尝试建立“环境成本内在化”制度安排,将单纯为环保的“末端控制”转变成为提升行业整体环境竞争力的“过程管理

  有效降解“外部性效应”是提升企业环境竞争力的制度保障,有必要界定环境资产的所有权,对环境资产进行合理定价,坚持“排污者付费原则”,以成本压力推动环境竞争力的提升。

  5.企业自身应该树立环保观念,积极研发绿色产品,实施以出口为导向的“绿色”发展战略

  企业应在生产技术生产管理经营理念等方面向“绿色”靠拢。在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包装、运输、销售及回收处理等生命周期的各环节注意环境问题,将环境因素视作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制高点;推广实施IS014000标准及相关认证工作,将“先污染后处理”的模式转变为“零污染生产”模式;实施“绿色营销”,结合价格竞争力,将原有的比较优势转化成综合优势,为企业创造长远发展的竞争优势。

环境竞争力与绿色营销

  经济的深人发展,使得企业的市场竞争日益多样化。传统的价格竞争已不能全面反映其竞争优势,环境竞争力正成为构成企业及其产品综合竞争力的新要素,赋予了竞争力新的内涵。环境竞争力是指企业或其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环境保护方面的能力,它具有两一层含义,其一是产品自身的环保性能,其二是环境竞争力不仅局限于产品本身,而且延伸到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并贯穿于企业经营话动的全过程。具体表现为企业的产品从无到有再到无整个生命周期都是绿色的,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对环境是无污染的,并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是在构成产品竞争力的一般因素的基础上,考虑了环保因素,是对传统竞争力构成要素的拓展。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建立环境竞争优势,就必须全面考虑影响环境竞争力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包括产品本身的环保性能、产品生命周期的绿色性、环保管理体系、绿色营销等,本文主要探讨如何通过绿色营销提升环境竞争力。

  所谓绿色营销是传统营销学在目前环境下的创新和拓展,是为满足人们日益高涨的绿色需求而出现的,指个人或企业在消费者利益和环保利益与自身利益有机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和发掘市场机会,采取适台的营销手段满足消费者的绿色需求,并从中获得赢利和发展的活动。与传统的营销理念比较,绿色营销突出了企业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还应符合环保的要求,即企业不仅通过绿色营销获取更多的市场机会,取得更多的利益,而且要承担起社会环保责任。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实施绿色营销有利于企业提升其环境竞争力并建立企业的综台竞争优势。哈佛商学院著名教授迈克尔-波特曾提出:不同企业归根到底可以获得两种基本的竞争优势,即低成本和歧异化,“绿色营销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一种“歧异化”战略。绿色营销使得企业从经营理念到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企业组织的设置等无不围绕环保而进行。使企业在环保方面有别于其它企业,树立绿色企业形象,形成绿色产品优势等,因此,绿色营销是提升企业环境竞争力,增强其综合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 黄茂兴.《提升环境竞争力: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光明日报.2010年12月14日 10版

相关条目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环境竞争力"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