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9个条目

人民币亚洲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人民币的亚洲化)

目录

什么是人民币亚洲化

  人民币亚洲化是指人民币通过参与东亚区域货币金融领域的制度性合作,争取成为区域内关键货币(key currency)的过程,它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关键步骤,是由中国所处的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所决定的。

人民币亚洲化的必要性[1]

  1.在当今美元霸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中,任何一国货币的国际化努力如果不依赖区域货币合作的“集体行动”,几乎是不可能成功的。当今的国际货币体系本质上是一种“美元体制”。尽管布雷顿森林体系所确立的以美元为核心的固定汇率制已经解体,但由该体系确立的美元在全世界的霸权并没有就此终结,美元依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国际主导货币。Mckinnon(2001)认为,通过美元在全世界的流通,美国积累了大量的经常收支逆差,也由此形成了“国际美元本位”。根据蒙代尔的研究,在银行之外流通的美元总量达到了将近4000亿,其中大部分是在美国境外作为国际货币而存在的,只有10%-15%的美元在美国境内流通。这不仅使美国有能力承受巨额的经常收支赤字,也使美国得以影响乃至左右了其他国家的货币金融政策。正因为如此,美国是最不情愿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国家(Yu,2001)。这同时也意味着,任何直接挑战美元霸权地位的努力,均会遭到美国的反对和打压。

  一国试图通过货币“直接的国际化”而不借助于区域货币金融合作的支撑来挑战国际霸权货币,是不大可能成功的。欧元的诞生与日元国际化的失败就是这方面的两个经典案例。欧元的诞生不仅为“最优货币区”理论(OCA)提供了经验支持,而且为其他非霸权货币国家的货币国际化提供了一个经验模式——在美元霸权主导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通过区域性制度合作,可以大大减少挑战霸权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成本。当然,欧元区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欧洲国家共同或相近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大体相当的经济发展水平,因而它们经过努力有条件超越货币主权这一民族国家的观念,实现货币一体化。但是,在那些历史文化背景各异、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和各国普遍拥有强烈的货币主权意识的地区内,进行货币一体化的制度性努力是非常困难的。这既是日元国际化的现实背景,也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

  日本自1964年正式成为IMF“第8条款”国以来,开始承担日元自由兑换的义务,日元的国际化进程逐渐被提上议事日程。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日元国际化进程得以全面展开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益田安良,1998)。但是,自1991年泡沫经济崩溃以来,日元的国际化进程明显受阻。无论是在各国的官方外汇储备,还是在国际货币和资本市场融资工具计价货币的选择方面,日元的表现均不理想,其“经济大国、货币小国”的形象并没有得到改善。

  日元国际化的失败,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日本的金融体制本质上是一种“美元金融依存”体制,即由于美元霸权的存在,以及对美国商品市场的依赖,日本不得不大量积存美元外汇储备,尽管它成为主要的债权国,但其资本输出仍要以美元为主进行结算。更为重要的是,日本与美国之间因此形成了特有的资金循环关系,日元与美元间也形成了一种“被动与主动”的关系,日元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美国实施国际经济金融政策的工具,处于被美元支配或被诱导的地位,失去了独立性。二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日本政府的日元国际化战略出现了两个失误,一方面,日元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只对“外”而不对“内”,即仅注重欧洲日元市场和东京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建设,忽视或是由于国内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而没有充分改革国内金融资本市场;另一方面,忽视了促进日元稳定的地域经济基础金融环境,在没有重视或没有条件开展区域性货币合作的情况下,直接推进了日元国际化(村濑哲司,2000)。正是由于缺乏区域化的制度基础,日元既无法真正地实现国际化,也影响了其在亚洲地区地位的提高与作用的发挥。在金融危机中日本政府放任日元贬值的货币政策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种教训以及欧元诞生的挑战,引起了日本的深刻反思。日本正在改变原有的日元国际化战略,意欲通过“日元的亚洲化”实现“日元的国际化”。日本在金融危机后积极倡导、参与东亚区域货币金融合作,正是为了这一目的(综合研究开发机构,2002)。

  综上所述,在当今国际货币体系中,区域因素已经成为制约一国汇率制度选择和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重要条件。东亚国家名义锚的稳定不仅仅是依赖于美国的物价稳定,而是更多地依赖于所有或大部分东亚国家货币的联合稳定。由于东亚国家之间非常紧密的贸易关系,一国能否成功地把美元作为名义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他东亚伙伴或竞争对手是否能牢固地钉住美元,东亚国家实际上实行的是一种“集体名义锚”(张志超,2002)。东亚经济体之间在货币、汇率方面的这种关联意味着,在该地区,任何国家的货币国际化不借助于区域化的努力是不可行的。

  2.自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东亚各国、各地区关于开展区域货币金融合作的“东亚共识”已初步形成并开展了一系列的“集体行动”,中国参与东亚区域货币金融合作成为必然选择。

  随着1999年东亚经济逐渐从金融危机的打击中恢复过来,各国、各地区官方和学术界开始对金融危机的根源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讨并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危机的教训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在国际资本大规模、高速流动和美元、日元汇率剧烈波动的情况下,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存在着诸多问题;二是在东亚这样一个实体经济高度关联的区域内,区域货币合作机制不发育、不健全等固有缺陷,对该地区的金融稳定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个别国家和地区在应对国际资本大规模移动方面的努力将无助于防止货币金融危机的再次发生。设立地区性的有关宏观经济指标、货币金融指标的监测体系与危机救助机制,建立区域货币体系,要比依赖IMF等国际机构的救助更加重要。基于这样一种“东亚共识”,东亚各国、各地区的政策当局开始积极探讨和尝试开展各种初级形式的区域货币合作

  自2000年5月“清迈倡议”提出以来,东亚区域货币合作产生了一系列的突破性进展,主要表现在:首先,东亚主要国家间签署了一系列的双边或单边的货币互换协议。其次,东亚各国、各地区正在针对地区性货币金融监管体系的建立进行初步的探讨和研究。“东盟10+3”正在亚洲开发银行的资助下进行关于资本流动的监管和早期预警系统等问题的研究,于2001年11月组建了地区合作研究会,主要是为各国政府部门有关人员针对地区监管体系的建立提供对话机制(浅见唯弘,2002)。

  在1997年金融危机期间,中国政府对外承诺并确保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稳定,虽然使中国承受了危机国家货币贬值所带来的经济冲击,但却为稳定东亚的经济局势发挥了重要的“防波堤”作用。中国的行动证明:在区域性金融危机当中“合作”的绩效远远大于“不合作”的绩效,因而对东亚区域货币金融合作的形成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自2001年以来,中国与东亚其他国家间的货币互换发展非常迅速,正在成为促进东亚地区金融稳定的重要力量。作为东亚的一个地区性大国,中国必须在东亚区域货币金融合作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人民币与国际社会接轨的时间并不长,资本项目的完全自由兑换尚未实现,鉴于日元国际化战略失败的教训,“直接的”人民币国际化战略非但不能实现参与金融全球化、合理配置金融资源的目的,相反,可能会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风险和损失。为了东亚经济的稳定发展和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必须率先推进人民币的亚洲化,为人民币国际化培育区域经济基础,搭建战略平台。

人民币亚洲化的可行性[2]

  (一)国家经济实力与经济发展稳定性

  从根本上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决定了其货币的国际地位。从现有国际货币的格局看,国际上主要的国际货币都是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经济实力最强的经济体。经济规模决定了该国货币在国际市场的潜在使用情况。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增强,经济发展稳中有升,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力就越来越大。在区域内的地位不断提高,经济实力雄厚,为本区域内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出口市场的能力较大,吸引外币过来投资,促进两国货币合作,由此带来的对本币的需求就增多。另外,货币是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负债表现形式,它代表着该国的信用级别。当一国的经济规模较大,发展的稳定性强,本国货币的信用级别就较高。

  区域货币是货币发行国对区域内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负债,因此,只有当发行国经济基础有保障的时候,其货币才更容易被普遍接受。货币区域化是一国经济实力在货币形态上的反映。自从1978年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后,中国经济出现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超过法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3569万亿美元,跃升到2010年的58786万亿美元。1978年的改革开放之初,中国GDP全球占比仅仅只有0.98%;改革开放30多年,截至2011年我国的GDP总量占全球GDP的比重提高到了8.4%。巨大的经济规模彻底改变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中国如此巨大的经济总量,意味着我国已经迈入了货币亚洲化的门槛,实现人民币亚洲化的本质条件与经济实力已经初具规模。多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较高水平的稳定增长。在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中,只有中国每年保持大约7%-8%增长率,并且这一增长率在未来几年尚难减弱。新加坡、菲律宾、泰国的经济增长国际经济影响,且变动幅度较大;日本经济长期低迷且增速缓慢。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2001至2010年这10年中,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10.5%,大大高于世界年均3%左右的增长幅度。2001到2009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4.6%,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

  (二)人民币币值的稳定性

  货币币值的稳定是一国货币区域化的重要保证。这里的稳定要求不仅要在目前拥有稳定的币值,而且在未来也能继续保持稳定;不仅在国内由于本国物价稳定从而使货币拥有稳定的购买力,而且在国际外汇市场上的汇率也因为其良好的信誉而保持稳定。

  1.通货膨胀

  国内通货膨胀率水平是衡量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指标,稳定的宏观经济要求一国经济处于正常有序的状态,没有严重通货膨胀,也不存在经济紧缩和高失业率等问题。由于中国政府保持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近10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较低的通货膨胀率,自2001年到2010年,各年度的通货膨胀率分别是0.72%、-0.77%、1.66%、3.88%、1.62%、1.46%、5.86%、-0.70%、3.31%,与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的通货膨胀率一直保持在一个较温和的水平,波动的幅度也在经济的承受能力范围。这说明我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较高,中国经济在日益一体化的亚洲地区发挥着稳定器的作用。

  2.汇率水平

  汇率的大幅度波动极易导致投机行为,从而破坏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定。汇率波动与国际货币储备的占比呈负相关,波动越大,安全性越小,则对这种货币的需求就越小。它的变化代表着本币对外币的升值或贬值压力,关系到一国国际资产的收益率。因而,人们更愿意持有一种具有升值趋势的货币而不愿持有贬值的货币。在现代金融体制下,只有那些具有稳定的内在价值的货币,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保障的货币,才能维持其地区性的购买力和投资力,才能坚定持有者持有该货币的信心。货币要依靠稳定的价值和良好的信用才能取胜。我国人民币汇率机制不断改进,由图1可看出,2005年以前,人民币汇率盯住美元不变;2005年7月21日起,中国开始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篮子货币,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SDR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更灵活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开始形成。自汇率制度改革以来认民币始终保持币值的稳定,汇率的波动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稳中有升。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周边多个国家先后发生金融危机,他们的货币均有不同程度的贬值,但是人民币却在各次金融危机中保持坚挺,使周边国家和地区对人民币的信心大大增强。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初,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让世界经济进入困难时期,但是人民币并没有贬值,而实际有效汇率反而升值14.5%。人民币汇率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中保持了基本稳定,对世界经济复苏起到促进作用。与周边国家的货币相比,人民币是当之无愧的强势货币,获得了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广泛认同,这成为人民币亚洲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一国的经济开放程度

  在现代金融体系下,货币可自由兑换,流动性日益增强。一国货币的流通程度与该国的经济开放度是成正比的。我们根据一些学者(戴金平、熊性美,2001)提出的衡量经济开放程度的三项指标,对外贸易、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对外和外来投资开放度进行综合分析。实践表明,一国的经济开放程度越高,表明该国融入本地区经济的程度越高,该国货币在本地区发挥的作用就越大,因而成为地区性货币的概率就越大。

  首先,区域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为区域经济活动做交易媒介,一国货币要想成为区域性货币,该国的对外经济活动必须有足够大的规模。对外贸易是最为传统的对外经济活动。一国的进出口规模越大,在交易中使用该国货币就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也可以规避汇率波动的风险。所以,当一国贸易水平较高时,该国货币更有可能被用作区域结算货币。据世界贸易组织数据库的资料,我国的货物进出口总额多年来急剧增长,在亚洲地区,其进口总数量远远大于其他国家。在加入世贸组织的11年间,中国对外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20.2%。2012年,我国进出口总额首超美国,位居全世界第一位。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0.8%提高到2012年的11.1%。此外,中国与亚洲国家贸易增势强劲,在中国比较大的贸易伙伴中,亚洲国家和地区占到了多数,与亚洲贸易总额占全国外贸总额的一半以上。

  其次,中国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0年3月,外商对华投资累计设立企业近69万家,实际使用外资超过1万亿美元,中国连续17年位居发展中国家之首位。2009年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在全球跨国直接投资下降近40%的情况下,2009年中国吸收外资仍保持在900亿美元的高位,仅下降2.6%,居全球第二。在利用外资继续增长的同时,对外投资也出现了强劲的增长势头。2008年中国的对外投资增长了111%,达到559亿美元,在全世界排名第12位,在所有发展中和转型经济体中排名第2位。亚洲国家依然是我国重点投资的合作区域。2011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的77.2%是来自亚洲的直接投资,中国对亚洲的投资额占全国总投资流量的66.2%。多年来,中国积极拓展双边经贸关系,签订多个双边投资协定。

  最后,中国不断完善的金融结构是其货币发挥区域性货币作用的重要支撑。高效率的金融市场能够减少市场摩擦,降低金融资产的交易成本,增进货币的流动性和在更大范围内的使用。拥有发达的金融机构网络,有助于国际货币的存放和转换,促进本币进行国际贸易和投资,推动本币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元、英镑和日元的世界货币地位正是靠纽约、伦敦和东京这三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金融市场来做后盾的。虽然我国的对外金融比率与欧元区和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考虑到我国经济的规模与潜力,这并不能制约人民币的亚洲化。而且,随着我国金融业不断地对外开放,我国金融机构开始改革上市并引入战略投资者,金融机构的监管体制也不断完善,金融产品屡屡创新,人民币的跨境流通日趋频繁,金融业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对外金融开放度[综合对外开放度=(对外贸易比率+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比率+对外和外来投资比率)/3]正在逐渐提高,中国经济的综合开放程度不断增大,正向发达国家靠近,为人民币亚洲化创造必要的条件。

  (四)一国货币被周边国家和地区所接受的程度

  一国货币在区域内被使用的频率越高,流通量越大,通过网络效应和规模效应,使用该货币所获得的收益就越大,通过制度化的合作,该国货币实现区域化的可能性就越高。

  1.周边国家使用人民币的情况。从目前状况看,人民币跨境流通地区分布于港澳台地区,同我国广西、云南接壤和隔海相望的东南亚国家,同我国西南地区、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接壤的国家。在港澳地区,很多旅馆、商场都标示出人民币与港币的汇率,并直接受理用人民币进行支付,人民币已经成为人们使用的第二大货币。在台湾,由于旅游业的发展、民众人民币保有量的增多、人民币升值预期,“民间乐意接受、银行积极储备”的格局正在逐渐形成。在越南,人民币已经成为中越贸易的首选结算货币。在缅甸,人民币素来有“小美元”之称,一直被当做硬通货使用,流通范围很广,在北部特区首府小勐拉,人民币已经取代缅币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在柬埔寨,首相洪森曾公开号召本国人民使用人民币,非常欢迎人民币在柬埔寨的流通,并把人民币作为柬埔寨的储备货币,人民币在柬埔寨也已经成为硬通货。在泰国,中国银联已正式开通“银联卡”在泰国的受理业务,持卡人在泰国的各种购物消费以及提取本国货币将十分便捷。在蒙古,人们甚至觉得持有人民币比持有美元还安全,人民币日益受到蒙古居民的欢迎,已经成为蒙古人民使用最普遍的外币之一和中蒙边境贸易的主要结算货币。在朝鲜,人民币得到了政府和居民双方面的充分认可,已经取得了“硬通货”的地位,目前人民币日常交易在多种消费场合都可以进行,兑换也非常方便。

  2.周边国家与中国的货币互换协议货币互换是指两笔金额相同、期限相同、计算利率方法相同,但货币种类不同的债务资金之间的调换,同时也伴随不同利息额的货币调换。货币互换能够应对货币或金融危机,为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同时,它可以减少对主要结算货币的依赖,促进双边贸易的发展,对于不可兑换的货币来说,货币互换是推动本币区域化的重要手段。曾在金融危机中深受影响的东盟国家首先提出有关的亚洲金融合作协议,我国和日、韩积极响应。目前在放宽货币互换额度、建立协调机构、发展亚洲债券市场、加速亚洲各国间的汇率合作机制方面已达成协议和付诸行动。迄今,我国已经签订了多个货币互换协议。周边市场对人民币的选择形成了人民币亚洲化的雏形。

  综上分析,人民币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已经变得越来越大。尽管目前人民币成为完全国际货币的条件尚不成熟,但从现阶段的一些情况来看,如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稳定高速发展的经济前景,愈加开放的经济程度,人民币在亚洲的旺盛需求,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人民币亚洲化的基础条件。人民币在亚洲地区已有区域货币的地位,通过采取措施,因势利导,人民币完全可以行使区域货币的职能。

人民币亚洲化目前面临的主要障碍[2]

  目前,人民币亚洲化面临的一些主要的障碍还是存在的,它们主要是:

  第一,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人民币的亚洲化会对我国资本项目的开放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目前我国金融体系不完善,我国对资本账户的管制还是十分严格的,这样降低了人民币的流动性,限制了其投资渠道,这对人民币亚洲化实属不利。但若是我们现在完全开放人民币可自由兑换,那么大量存在投机动机的“热钱”就会涌入我国,造成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而一旦这些国际游资集中撤走,又会造成我国经济的崩溃。因此,现阶段资本项目尚不能完全开放的现实与人民币亚洲化的目标存在着矛盾。

  第二,资本流出的渠道不畅。国际贸易中,我国只对东盟一些国家存在大量逆差,对其他国家和地区一直为顺差,按照我国与周边国家签署的双边本币结算协议,将有大量其他国家的货币因贸易顺差流人我国,这违背了人民币流出的意愿。我国的外汇储备十分充足,缺少的是对于资本流出的鼓励和对某些国际游资和投资资本的限制。

  第三,缺乏人民币回流机制。目前在境外的人民币不能像美元、欧元等国际货币那样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找到适宜的投资避险工具。境外的人民币只能进口中国内陆的商品、服务和存放在银行,并没有太多其他的用途,加上我国对资本账户管制严格,境外持有者无法将持有的人民币进行保值增值投资,因此降低了他们的持有意愿。而且缺乏人民币回流机制有可能导致境外人民币做投机性囤积,威胁到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第四,金融监管体制尚不完善。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当局经常受到当局政府政策目标的限制,缺乏独立性,而且,往往是出现问题了才采取监管措施,监管存在滞后性。对于某些金融创新,由于事前的研究不到位,迫于不确定的风险,大部分监管存在着主观臆断性,过度注重金融机构经营的安全性,不能把合规性管理和风险管理的理念相协调,干扰了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第五,缺乏健全有效的金融市场体系。近些年中国的金融市场发展较快,但不论是市场的广度是还深度,都与发达国家有着一定的差距。中国金融市场存在市场分割现象,各层次资本和金融市场发展不均衡,导致金融体系运行效率低。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长期严重失调,又导致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银行不良资产比例过高。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李晓,李俊久.丁一兵.论人民币的亚洲化.世界经济,2004年第2期.
  2. 2.0 2.1 田春生,邢培.人民币亚洲化的可行性及其前景.中州学刊.2013.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Gaoshan2013,Tracy,寒曦,苏青荇.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人民币亚洲化"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