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也称为“货币政策的总量调节工具”,是中央银行调控的常规手段,他主要是调节货币供应总量、信用量和一般利率水平。因此,又称为数量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类型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三大工具,即所谓的“三大法宝”。

  1、存款准备金制度

  存款准备金制度开始于19世纪20年代波士顿的苏弗克银行的改革。以解决乡村银行劣币驱逐城市银行良币,要求乡村银行在城市银行存入足额存款,城市银行则按面值收兑乡村银行的银行券,维持其面额十足流通,保持了银行券流通的稳定。这项制度成为1913年美国实行《联邦储备法》中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基础[1]

  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指中央银行在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交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控制其信用规模,并借以间接地对社会货币供应量进行控制的制度。自1998年4月起,中国人民银行有过大幅度降低了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备付金比率

  2、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是随着中央银行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英格兰银行曾在19世纪上半叶利用再贴现业务向票据经纪人进行短期资金的融通,并利用再贴现业务逐渐完成了其作为最后贷款人的职能,完成了其向中央银行的自然演化过程。美国联邦储备体系成立前的国民银行体系,主要问题之一是在紧急的时候没有“后备力量”没有“弹性”,此后,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都将再贴现业务作为其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1]

  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应和需求,通过规定贴现票据的资格来控制资金投向的一种金融政策。当市场银根偏松时,中央银行则提高再贴现率,由于再贴现率提高,贴现成本增加,贴现金额减少;同时市场利率会相应的升高,社会对货币的需求会受到抑制,从而使市场货币供应量减少。相反,降低再贴现利率,会增加货币供应。

  3、公开市场业务

  利用买卖政府债券来调控经济则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偶然发现。当时的再贴现效果因为危机而遭削弱,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开始用政府债券的购买,降低利率扩张信用,这样一个新的货币政策工具产生了[1]

  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在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借以回笼货币或投放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买卖对象一般为政府债券、国债外汇。中央银行可以经常地,连续地买卖有价证券。中央银行运作公开市场业务的目的在于:

  • 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
  • 协助再贴现政策的应用。减轻由于财政收支造成的负面影响;
  • 协助政府的公债发行与管理。

  公开市场业务对货币供求关系和货币供应量有微调作用,一般在经济运行比较正常时使用得较多。

参考文献

  1. 1.0 1.1 1.2 孔祥毅.《中央银行通论》[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2月版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Zfj3000,Cabbage,Yixi,Tears~,东风,泡芙小姐,连晓雾.

评论(共1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123.150.182.* 在 2012年12月27日 11:22 发表

阐述的各个点的作用,优缺点不太详细明确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