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08个条目

经济学人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经济学家》)
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

《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由伦敦经济学人报纸有限公司出版的杂志,在全球发行

官方网站网址:http://economist.com/

目录

《经济学人》简介

  《经济学人》的发行人经济学人报纸有限公司是经济学人集团的全资子公司,而经济学人集团则是一家私人企业,一半的股份由私人股东控股,另一半则由《金融时报》拥有。在2002年,经济学人集团的营业额达到2.27亿英镑,赢利1500万英镑。其收入大约一半来自读者订阅,另一半则是广告收入。

  《经济学人》以鲜明的观点,置疑的眼光,深度的调查分析,独立和全球化的视角,博得了全球超过100万读者的信任。其中大约一半的读者群在北美,20%在欧洲大陆,15%在英国,10%在亚洲。《经济学人》有意识地将自己看作是一份国际性杂志,因此报道不仅仅局限于或偏重于英国或欧洲,因此其80%以上的读者是在英国以外地区。

  杂志最早于1843年9月由詹姆士·威尔逊创办,创办的目的是“参与一场推动前进的智慧与阻碍我们进步的胆怯无知之间的较量”,这句话被印在每一期《经济学人》杂志的目录页上。一直到今天,《经济学人》始终坚持着经济自由主义政府不干涉主义、平等竞争主义,始终用批判的眼光审视时事,关注自由和个体的权利。

  真正使《经济学人》发扬光大的是杂志的第三任主编、威尔逊的女婿沃尔特·白居特(1861-1877),他使杂志的触角向政治问题延伸。如今,《经济学人》的文章不仅涉及时事、商业、金融和经济,还涉及到科学,技术和艺术。无论主题是什么,经济学家的独立、坦率、简练和尊重事实的品质使其与众不同。

  2006年3月,49岁的比尔·艾默特辞职,43岁的约翰·麦克列威特接过“方向盘”,任《经济学人》的第十六任主编。

《经济学人》 主编约翰·麦克列威特
放大
《经济学人》 主编约翰·麦克列威特

《经济学人》的特点

  《经济学人》的定位并非传统新闻媒体,而是专注于当下形势分析和未来趋势洞察,其读者定位多为高收入、富有独立见解和批判精神的社会精英。杂志文章往往不署名,且立场鲜明,不偏不倚。相较于其他外语媒体,《经济学人》视角更广,态度更客观。

  媒体业有这样的说法:如果你想知道世界正在发生什么,请读《纽约时报》;如果你想知道世界出了什么毛病,请读《卫报》;如果你想知道世界马上要发生什么,请读《经济学人》。

《经济学人》写作风格

  《经济学人》中的大多数文章写得机智,幽默,有力度。即使光翻看杂志里的插图,也会发现,这是本带着英国式的幽默,但又处处用事实说话,比如曲线图,比如表格……严肃又不失诙谐的时事经济杂志。《经济学人》主要关注政治和商业方面的新闻,但是每期也有一两篇针对科技和艺术的报导,以及一些书评。除了常规的新闻之外,每两周《经济学人》还会就一个特定地区或领域进行深入报道。

  《经济学人》的文章一般没有署名,而且往往带有鲜明的立场。杂志的写作风格十分有特色,注重于如何在最小的篇幅内告诉读者最多的信息。在杂志创刊之初,“经济主义”(economism)意思是经济保守主义,但是今天该杂志无论是在经济还是政治上的立场都是倾向自由主义的,反对政府在经济和政治方面过度的介入。不过当然不同的作者立场也会有所不同。《经济学人》的文章也以妙语闻名,几乎每一篇的口吻都带嘲讽与幽默。一些人甚至说,只要作者知道如何开玩笑,无论其政治立场,他的文章都可以在《经济学人》上发表。

  《经济学人》刊题的白色字体和鲜红的底色,秉承了杂志创始人詹姆士·威尔逊一贯倡导的朴实无华的作风。《经济学人》中的文章干练、精简、诙谐,杂志中所有文章都不署名,主编认为,“写出来的文章,比出自谁的手笔更重要。”

  《经济学人》读者定位为高收入、富有独立见解和批判精神的社会精英。杂志认为自己的读者都受过高等教育,因此对很多经济名词、专业术语,从不屑于做解释,比如“看不见的手”、“微经济理论”,有时候,大段地引用“法文”,使用拉丁语,也不翻译。

报社陈列的各期《经济学人》杂志
放大
报社陈列的各期《经济学人》杂志

《经济学人》的立场

  《经济学人》坚守超党派的立场,不怕得罪大人物,比如,近期出版的杂志中,封面标题是“托尼·布莱尔的末日”,“布什做对的唯一一件事”,用蒙着眼睛的公鸡代表法国的将来……

  《经济学人》一直立场坚定,爱憎分明,支持同性恋婚姻,支持合法的“卖淫”,支持土耳其加入欧盟,支持免费的教育,支持私营组织探测宇宙的计划,倡议美国加强对枪支的管理,反对死刑,反对一周工作35小时,反对英国规定工资的最低标准,反对任何场合条件下,对个体精神或者肉体上进行折磨……

  《经济学人》又以发明巨无霸指数(Big Mac Index)而闻名,他们通过比较麦当劳在各国的快餐店销售巨无霸的价格来比较国与国之间的购买力平价。这个指数不仅有趣,而且被证明是十分准确的计算购买力平价的方法。 2006年5月,《经济学人》纪念巨无霸指数创立20年,并指出美国不少政客不时滥用巨无霸指数

《经济学人》权威影响力

  作为最知名的全球发行杂志之一,《经济学人》传阅了200多个国家,并拥有一批在全球范围内有影响力的读者:从基辛格到默克尔,再到比尔盖茨和马云。据福克斯的采访,比尔·盖茨会把《经济学人》一页不落的读完。谷歌公司前CEO埃里克·施密特曾盛赞《经济学人》为思考全球问题的最佳指引。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也评价到:“这是一本非常高质量的杂志,是世界的窗口”。此外,包括奥巴马巴菲特等领袖人物都是《经济学人》的忠实读者。

  2016年,奥巴马在任期间为《经济学人》撰稿,阐述了美国经济发展将面临的四大结构性挑战。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地缘政治紧张,外交部前副部长傅莹在《经济学人》发表文章《中美为何必须携手抗疫》,呼吁全球合作,并表示世界正在步入一个各国和各国人民比以往更加相互需要的时代。

《经济学人》在中国

  2012年1月28日,《经济学人》杂志开辟了新的中国专栏,为有关中国的文章提供更多的版面。为了配合新专栏的开辟,当期杂志封面文章也是关于中国的,讨论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其转型。而在新开辟的专栏内,安排了六篇关于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文章,包括云南的烟草与咖啡种植业、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角色、房地产行业等等。

  在此之前,《经济学人》有六个专栏,分别是美国、美洲、亚洲、欧洲、中东/非洲以及英国,上一次该杂志专门为一个国家开辟专栏还是在1942年,为美国开辟的。本次的中国专栏也成为70年来该杂志开辟首个国家专栏,也是该杂志除英国和美国之外,开辟的第三个国家专栏。

  《经济学人》编辑约翰·米克尔维特表示,该杂志一直在对中国进行深入报道,不过鉴于中国已经崛起成为一个拥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应当为其开辟一个专属的栏目。这也能让该杂志有更多的空间来报道中国深刻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话题,尤其是北京和上海之外的中国广大地区。经济学人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刘倩也表示,中国将是《经济学人》在全球发行的下一个重要里程碑。“随着中国更深入广泛地融入世界,中国和世界的互动日益密切,我们希望更加深入全面地报道中国故事,希望经济学人集团的媒体和智库平台可以促进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中国更好地了解和影响世界。”

参考文献

  • 《经济学人》:“优秀中的优秀”[J].青年记者,2006(19).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3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Hero,蔓草寒烟,Vulture,Angle Roh,山林,Yixi,陈cc,huazhongyi,essilco.

评论(共2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经济学人"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222.89.52.* 在 2008年5月10日 16:24 发表

如何购买

回复评论
183.24.141.* 在 2014年11月22日 19:27 发表

222.89.52.* 在 2008年5月10日 16:24 发表

如何购买

进入英文网站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