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88个条目

相對技術差異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指相對技術差異論

  相對技術差異論,是指在兩國都能生產同樣兩種產品的條件下,其中一國在兩種產品的生產上勞動生產率均高於另一國。該國可以專門生產優勢較大的產品,處於劣勢地位的另一國可以專門生產劣勢較小的商品。通過國際分工和貿易,雙方仍然可以從國際貿易中獲得利益

相對技術差異論的內容

  1776年,亞當·斯密(Adam Smith)在《國富論》 中提出絕對成本理論。絕對成本(absolute cost)理論論證了一國只要專門生產本國成本絕對低於他國的產品,用以交換本國生產成本絕對高於他國的產品,就會使各國的資源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從而獲得總產量的增加,消費水平提高和節約勞動時間的利益。絕對成本說第一次論證了貿易互利性原理,“這種‘雙贏’理論對當代各國擴大對外開放、積极參与國際分工仍然具有指導意義。”英國古典經濟學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在斯密的絕對利益的基礎上,提出了比較利益(comparative benefits)的國際貿易理論比較利益理論建立在生產中只投入一種生產要素勞動力—的假定前提下,他認為,各國之間開展貿易的基礎在於,它們生產同一產品或同質(homogeneous)產品的價格差,這種價格差的基本原因是各國生產該商品時勞動生產率的差別。因此,這一理論又可以稱為技術差異論(technological gap theory)。

  李嘉圖形態的比較成本理論把複雜的經濟情況高度簡化,他的古典國際貿易理論是以許多重要假定為前提的,使得該理論在多種要素存在的情形下難以解釋比較優勢的來源。20世紀30年代,瑞典經濟學家俄林(Bertil Ohlin)和他的老師赫克歇爾(ELI.Heckscher)提出了生產要素稟賦理論(production factor-endowments theory),用在生產結構中相互依賴的多種生產要素理論代替李嘉圖的單一生產要素理論。生產要素稟賦理論被稱為新古典貿易理論,其理論模型H-O模型。在赫克歇爾和俄林看來,現實生產中投入的生產要素不只是一種—勞動力,而是多種。而投入兩種生產要素則是生產過程中的基本條件。根據生產要素稟賦理論,在各國生產同一種產品的技術水平相同的情況下,兩國生產同一產品的價格差別來自於產品的成本差別,這種成本差別來自於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生產要素的價格差別,這種生產要素的價格差別則取決於各國各種生產要素的相對豐裕程度,即相對稟賦差異,由此產生的價格差異導致了國際貿易和國際分工。這種理論觀點也被稱為狹義的生產要素稟賦論。廣義的生產要素稟賦理論指出,當國際貿易使參加貿易的國家在商品的市場價格生產商品的生產要素的價格相等的情況下,以及在生產要素價格均等的前提下,兩國生產同一產品的技術水平相等(或生產同一產品的技術密集度相同)的情況下,國際貿易取決於各國生產要素的稟賦,各國的生產結構表現為,每個國家專門生產密集使用本國具有相對稟賦優勢的生產要素的商品。生產要素稟賦論假定,生產要素在各部門轉移時,增加生產的某種產品的機會成本保持不變。新古典的H-O要素稟賦理論,從要素稟賦結構差異以及由這種差異所導致的要素相對價格在國際間的差異方面來尋找國際貿易發生的原因,剋服了李嘉圖模型中關於一種生產要素投入假定的局限,取得了相當的成功。新古典的H-O定理仍然建立在一系列的假定條件之上。

  在H-O模型之後,貿易理論進一步發展的動力主要來自於數據收集和處理技術的發展以及因此而提供的對貿易理論進行實證檢驗的可能性。一部分研究者通過對H-O模型進行改進,引入人力資本土地生產要素,進而在更廣泛的基礎上來考慮國家之間要素稟賦結構的差異,取得了一定成效。另一部分研究者則通過放棄H-O模型的部分重要假設條件來構造新的貿易理論。

  新貿易理論就是在戰後國際貿易分工格局發生變化的情況下,以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為代表的一批經濟學家吸取了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的合理因素,創建的新的國際貿易分析框架。這些經濟學家利用產業組織理論市場結構理論來解釋國際貿易新現象,用不完全競爭規模報酬遞增產品差異化等概念和思想來構造新的貿易理論模型和分析產業內貿易,得出了一系列全新的結論。新貿易理論極好地解釋了行業內貿易現象。

  其間對偏好(preference)進行專門研究的是林達(Linder)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論。林達(1961)在其理論中論述了需求偏好相似對國際貿易地理結構和產品結構的影響。兩國需求結構的相似,使得兩國間貿易的可能性越大,而需求結構的相似,究其原因是兩國人均收入水平的相同。

  在傳統的古典和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中,都假定沒有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同時以各國偏好相同為假設前提。在此後的理論中,交易成本的存在及交易效率差異和偏好差異的存在沒有被廣泛關註和研究。本文嘗試著從交易效率、偏好及其相對差異的角度,來探討交易效率、偏好及其相對差異將對國際貿易分工理論產生何種影響。

相對技術差異論的影響

  以古典和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為基礎,在既有李嘉圖外生比較技術差異又有H-O外生比較稟賦差異的情況下,利用一國一般均衡分析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的方法,通過相對價格高低的比較,來分析交易效率和偏好對國際貿易的影響。為單獨討論交易效率和偏好對國際分工的影響。

  假定國家1、2,生產兩種產品X、Y,分別有資本和勞動兩種投入。對國家1、2,均有初始資源量約束。採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形式[此生產函數有不變規模報酬的特點且具有強要素密集型假定,在此不討論要素密集逆轉(factor intensity reversal)情況的發生]。在自給自足時,國家1、2中各自的代表性消費者的決策問題是使其效用最大化,但同時受其收入的限制。在既有的生產技術條件下,國家1、2中生產兩種產品的代表性企業將使其利潤最大化,並同時滿足市場出清條件。

  設國家1以Y商品表示的X商品的價格為p,國家2以Y商品表示的X商品的價格為P。利用以上條件,可分別求得兩國國內一般均衡時X商品的相對價格p和P。通過p和P的比較,可確定國際貿易的結構。只要p/P≠1,國際貿易的基礎就存在。國際貿易中,X商品的價格在p和P之間。某產品相對價格低者出口該產品,同時,該國另一產品的相對價格就高,進口另一產品。通過計算得知;p/P 的大小與兩國的外生比較技術差異、外生比較稟賦差異和兩國對X、Y商品的偏好差異有關;一國某產品的相對比較技術優勢有導致該產品出口的作用,即李嘉圖的比較技術優勢論;一國某產品的相對比較稟賦優勢有導致該產品出口的作用,即H-O比較稟賦優勢理論;如果沒有比較技術差異和比較稟賦差異存在,只要兩國對兩種商品的偏好不相同,仍有國際貿易發生的基礎。此時,某國對某產品的相對較強偏好有導致該產品進口的作用。

  在以上分析條件下,一國貿易結構的確定是由本國的外生比較技術優勢、外生比較稟賦優勢和對X、Y商品的相對貿易國較強偏好這兩類導致進出口作用相反的因素共同決定的。如果導致進口的因素作用大,則進口,反之,則出口。在有相對比較偏好差異存在的情況下,可能造成李嘉圖比較技術優勢和H-O比較稟賦優勢定理的不成立。這就是由於偏好差異存在對國際貿易結構的影響作用產生的。如果某國對某產品既有外生比較技術優勢又有外生比較稟賦優勢,同時該國對該產品相對貿易國有非常強烈的偏好,且前兩者的作用之和不敵後者,則該國反而會進口該產品。此時,根據李嘉圖的比較技術優勢論和H-O的比較稟賦優勢理論無法對國際貿易的結構得出正確的預見。說明兩國偏好的差異是決定國際分工結構不可或缺的要素。而李嘉圖和H-O理論沒有考慮偏好的差異,其理論中包含各國、各民族偏好一致的前提條件,而各國、各民族對不同商品存在偏好差異卻是有目共睹的事實,有些偏好差異甚至非常大,例如漢族和回族對豬肉的不同需求

  美國資本相對充裕,而勞動力相對短缺,按照傳統的H-O理論,美國應該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而這與里昂惕夫驗證的結果正好相反。究其原因,H-O理論的假定前提是兩國對不同產品的相對偏好相同,而實際上,由於美國的經濟發達,國民收入較高,受經濟和收入影響,對資本密集型產品的偏好相對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偏好相對他國更強,而在其對資本密集型產品的比較技術優勢、比較稟賦優勢都存在的情況下,二者的共同作用仍不敵由於對資本密集型產品偏好強烈產生的強大的需求從而促進資本密集型產品進口的作用。因此會出現美國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資本密集型產品的情況。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沒有其他導致國際貿易發生的基礎存在的情況下,相對偏好差異的存在還可以獨立導致國際貿易的發生。相對偏好差異也是決定國際貿易發生和國際分工結構的一個重要因素。世界各國人民生活的地域和文化背景不同,特別是世界經濟經過歷史的不平衡發展,各國經濟和國民收入水平出現了較大的差距。世界經濟的發展,使得人們的需求結構差別化、需求層次多樣化,這和李嘉圖赫克歇爾—俄林所面臨的時代有了很大的差別,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再來分析國際貿易形勢,偏好差異對國際貿易的影響作用將不容忽視。當代國際競爭理論權威邁克爾·波特(Michael Porter)認為,是競爭優勢決定了企業、進而國家在國際市場上能否獲利和獲利多少的關鍵因素。許多學者據此提出了旨在增強本國國際貿易競爭優勢的大量觀點和方法,以期通過各種措施和手段有序地提升出口產品結構,促進出口產品順利地從勞動密集型初級產品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高科技產品的過渡,從而從根本上改善本國的貿易條件。競爭優勢是由一國的高級要素所決定,比如,高科技、熟練的勞動力、適宜創新的社會機制、相關和支撐產業發展狀況、企業的戰略結構競爭等,其中也包括高質量的國內需求。各國不同的國內需求偏好形成國與國之間的需求偏好差異,因此,偏好差異將成為當代分析國際貿易形勢,進而決定本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時必不可少的考慮因素。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uyinT.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相對技術差異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